新到貨2本75折
情感與秩序: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中心

情感與秩序: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中心

  • 定價:294
  • 優惠價:87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情感與秩序: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中心》立足于對儒家現代性困境的認識,試圖回到儒家思想的原點時代重新思考儒學究竟是什麼,以及它對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一類根本性問題,認為先秦儒學始終堅持以生活、以人倫日用為立足點,強調人倫關係的常理常情,重視現實生活中的人倫日用的秩序構建。
 
因此,先秦儒者追求在日常生活之中,通過禮樂秩序在具體的人倫關係之中來安身立命。
 
禮樂秩序被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直接的行為規範,是使得一種值得的生活能夠成為現實的行為準則。
 
然而,這一套禮樂秩序在春秋戰國時期卻逐漸走向失效,因此,儒家嘗試為其之重建尋找新的依據,他們將目光由天道轉向了內在,認識到秩序的建立和人心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安頓世界根本的辦法是安頓人心和情感。
 
情感由此獲得對禮樂秩序的奠基性意義:如果沒有情感,人倫關係就將徹底的瓦解,但如果任由情感氾濫恣肆,同樣會衝擊和瓦解秩序,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混亂。因此,秩序的建構就在於如何培育或馴化人們的情感。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在畏敬之間:天命在茲的開顯
第一節 在畏之中:天命端倪之顯現
一、懼與畏呈現的天命之不同
二、對畏的情感分析
三、在畏之中顯現的天命與君子

第二節 知:天命的呈現與綻露
一、疑
二、知
三、在疑與知中綻露的天命

第三節 敬:天命的完整敞現
一、敬的情感現象分析
二、敬呈現出的天命:儒家生活世界的時空結構
三、畏敬之間:天命向自我轉換

第二章 愛在憂樂之間
第一節 仁愛在憂之中的呈現
一、憂的情感現象分析
二、仁愛之憂蘊涵的道德意義
三、從仁愛之憂走向仁政

第二節 仁者之樂
一、樂的情感現象分析
二、仁愛之樂:從道德的角度看
三、和樂:從仁愛走向仁政

第三節 愛在憂樂之間
一、仁愛中的“不欲”與“欲”
二、對忠恕之中的“己”的分析
三、善推:仁政視野下的“忠恕”

第三章 談智·論義·說勇
第一節 談智
一、智:不惑的現象分析
二、德性之智與“是非之心”
三、智德與秩序建構

第二節 論義
一、義在羞恥心中的呈現
二、義在憎惡中的呈現
三、義之情感與社會政治秩序的關係

第三節 說勇
一、勇:在不懼與懼之間
二、勇:從志與氣的角度
三、從勇看儒家的擔當意識與抗爭意識

第四章 禮:在情與理之間
第一節 禮:在情與理之間
一、禮之“本”與“文”
二、禮:在“作於情”和“承天之道”之間
三、禮:明分使群和聖人制禮

第二節 禮之為修身:在學思之間
一、約與立
二、思:立乎其大
三、學:好其人而隆其禮

第三節 禮之於為政:教化及其限度
一、禮之為政
二、禮之為治:作為教化
三、和而不同的儒家烏托邦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7010194516
  • 規格:平裝 / 295頁 / 16k / 19 x 26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哲學│歷史│文學 79折起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