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針灸學(第3版)

針灸學(第3版)

  • 定價:288
  • 優惠價:8725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針灸學是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在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經絡、腧穴、操作技能、治療法則、作用機制及防治疾病規律的一門學科。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經絡腧穴、刺灸法和治療等內容。全書分為緒言,包括針灸學發展簡史、針灸學術的對外傳播、針灸學的基本內容和學習方法;上篇經絡腧穴,包括經絡總論、腧穴總論、經絡腧穴各論,具體介紹經絡腧穴的相關知識;中篇,刺灸法,包括刺灸法總論和各論,具體介紹刺灸法的相關知識和方法;下篇總論,包括針灸治療總論和各論,具體介紹針灸治療作用、原則、針灸臨床診治特點、針灸配穴處方和內科、婦兒科、皮外科、五官科、急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療;附篇參考資料,包括針灸現代研究概況、古代人體部位釋義、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針灸歌賦選和針灸臨床病例書寫格式。

 

作者介紹

梁繁榮,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學團隊負責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教學名師,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標準化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學會循證針灸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省針灸學會會長等。先後主持國家“973計畫”2項,以及“十五”攻關項目、國家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專案。常小榮,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學團隊負責人。

 

目錄

 緒論1

一、針灸學發展簡史/1

(一)針灸的起源/1

(二)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形成/2

(三)針灸學理論體系的發展/3

二、針灸學術的對外傳播/4

三、針灸學的基本內容和學習方法/5

上篇經絡腧穴

第一章經絡總論9

第一節經絡學說的形成/9

一、針灸等刺激的感應傳導現象的觀察/9

二、腧穴主治功效的總結/10

三、氣功的“行氣”與經絡的發現/10

四、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10

五、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10

第二節經絡系統的組成/10

一、十二經脈/11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11

(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規律/11

(三)十二經脈表裡屬絡關係/11

(四)十二經脈循行與交接規律/12

(五)十二經脈氣血流注規律/12

(六)十二經脈與臟腑器官的聯絡/12

二、奇經八脈/13

(一)奇經八脈的命名與分佈概況/13

(二)奇經八脈的作用與臨床意義/13

三、十五絡脈/14

(一)十五絡脈分佈概況/14

(二)十五絡脈的作用與臨床意義/15

四、十二經別/15

(一)十二經別分佈概況/15

(二)十二經別的作用與臨床意義/15

五、十二經筋/16

(一)十二經筋分佈概況/16

(二)十二經筋的作用與臨床意義/16

六、十二皮部/16

(一)十二皮部分佈概況/16

(二)十二皮部的作用與臨床意義/16

第三節經絡的標本、根結和氣街、四海/17

一、標本/17

二、根結/17

三、氣街/18

四、四海/18

第四節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19

一、經絡的作用/19

(一)聯繫臟腑,溝通內外/19

(二)運行氣血,協調陰陽/19

(三)抗禦病邪,反映證候/19

(四)傳導感應,調整虛實/20

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20

(一)診斷方面/20

(二)治療方面/21

第二章腧穴總論22

第一節腧穴的分類和命名/22

一、腧穴的分類/22

(一)經穴/22

(二)奇穴/23

(三)阿是穴/23

二、腧穴的命名/23

(一)天象地理/24

(二)人事物象類/24

(三)形態功能類/24

第二節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24

一、腧穴的主治特點/24

(一)近治作用/24

(二)遠治作用/24

(三)特殊作用/25

二、腧穴的主治規律/25

(一)分經主治規律/25

(二)分部主治規律/26

第三節特定穴/30

一、五輸穴/30

二、原穴、絡穴/32

三、背俞穴、募穴/33

四、八會穴/34

五、郤穴/34

六、下合穴/34

七、八脈交會穴/35

[附]八脈交會八穴歌/35

八、交會穴/35

第四節腧穴定位法/38

一、體表標誌定位法/39

(一)固定標誌/39

(二)活動標誌/39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39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1

(一)中指同身寸/41

(二)拇指同身寸/41

(三)橫指同身寸/41

四、簡便取穴法/41

第三章經絡腧穴各論42

第一節手太陰經絡及其腧穴/42

一、手太陰經絡/42

(一)經脈循行/42

(二)主要病候/42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43

(四)主治概要/43

二、手太陰腧穴/43

(一)常用腧穴/43

中府/43

尺澤/44

孔最/44

列缺/44

太淵/45

魚際/45

少商/45

(二)腧穴表解/45

第二節手陽明經絡及其腧穴/46

一、手陽明經絡/46

(一)經脈循行/46

(二)主要病候/47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47

(四)主治概要/47

二、手陽明腧穴/47

(一)常用腧穴/47

商陽/47

三間/47

合穀/48

陽溪/48

偏曆/48

手三裡/48

曲池/49

臂臑/49

肩髃/49

扶突/49

迎香/50

(二)腧穴表解/50

第三節足陽明經絡及其腧穴/52

一、足陽明經絡/52

(一)經脈循行/52

(二)主要病候/52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52

(四)主治概要/52

二、足陽明腧穴/53

(一)常用腧穴/53

承泣/53

四白/53

地倉/53

頰車/53

下關/54

頭維/54

梁門/54

天樞/54

歸來/55

伏兔/55

梁丘/55

足三裡/55

上巨虛/56

下巨虛/56

豐隆/56

解溪/56

內庭/57

厲兌/57

(二)腧穴表解/57

第四節足太陰脾經絡及其腧穴/61

一、足太陰經絡/61

(一)經脈循行/61

(二)主要病候/61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61

(四)主治概要/61

二、足太陰腧穴/61

(一)常用腧穴/61

隱白/61

太白/62

公孫/62

三陰交/62

地機/62

陰陵泉/63

血海/63

大橫/63

大包/63

(二)腧穴表解/64

第五節手少陰經絡及其腧穴/66

一、手少陰經絡/66

(一)經脈循行/66

(二)主要病候/67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67

(四)主治概要/67

二、手少陰腧穴/67

(一)常用腧穴/67

極泉/67

少海/67

通裡/67

陰郤/68

神門/68

少沖/68

(二)腧穴表解/68

第六節手太陽經絡及其腧穴/70

一、手太陽經絡/70

(一)經脈循行/70

(二)主要病候/71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71

(四)主治概要/71

二、手太陽腧穴/71

(一)常用腧穴/71

少澤/71

後溪/71

腕骨/71

支正/72

天宗/72

顴髎/72

聽宮/73

(二)腧穴表解/73

第七節足太陽經絡及其腧穴/75

一、足太陽經絡/75

(一)經脈循行/75

(二)主要病候/75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75

(四)主治概要/75

二、足太陽腧穴/75

(一)常用腧穴/75

睛明/75

攢竹/76

天柱/76

風門/76

肺俞/77

心俞/77

膈俞/77

肝俞/78

膽俞/78

脾俞/78

胃俞/78

腎俞/79

大腸俞/79

膀胱俞/79

次髎/79

委陽/80

委中/80

膏肓/80

志室/80

秩邊/81

承山/81

飛揚/81

昆侖/81

申脈/82

束骨/82

至陰/82

(二)腧穴表解/82

第八節足少陰經絡及其腧穴/87

一、足少陰經絡/87

(一)經脈循行/87

(二)主要病候/88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88

(四)主治概要/88

二、足少陰腧穴/88

(一)常用腧穴/88

湧泉/88

然穀/88

太溪/89

大鐘/89

照海/89

複溜/89

俞府/90

(二)腧穴表解/90

第九節手厥陰經絡及其腧穴/93

一、手厥陰經絡/93

(一)經脈循行/93

(二)主要病候/93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93

(四)主治概要/93

二、手厥陰腧穴/93

(一)常用腧穴/93

天池/93

曲澤/94

間使/94

內關/94

大陵/95

勞宮/95

中沖/95

(二)腧穴表解/96

第十節手少陽經絡及其腧穴/97

一、手少陽經絡/97

(一)經脈循行/97

(二)主要病候/97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97

(四)主治概要/97

二、手少陽腧穴/97

(一)常用腧穴/97

關沖/97

中渚/98

陽池/98

外關/98

支溝/98

肩髎/99

翳風/99

耳門/100

絲竹空/100

(二)腧穴表解/100

第十一節足少陽經絡及其腧穴/102

一、足少陽經絡/102

(一)經脈循行/102

(二)主要病候/102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102

(四)主治概要/103

二、足少陽腧穴/103

(一)常用腧穴/103

瞳子髎/103

聽會/104

陽白/104

頭臨泣/104

風池/104

肩井/105

日月/105

帶脈/105

環跳/106

風市/106

陽陵泉/107

光明/107

懸鐘/107

丘墟/107

足臨泣/108

足竅陰/108

(二)腧穴表解/108

第十二節足厥陰經絡及其腧穴/112

一、足厥陰經絡/112

(一)經脈循行/112

(二)主要病候/112

(三)絡脈循行及其病候/112

(四)主治概要/112

二、足厥陰腧穴/112

(一)常用腧穴/112

大敦/112

行間/113

太沖/113

曲泉/113

章門/113

期門/114

(二)腧穴表解/114

第十三節奇經八脈及其腧穴/116

一、督脈及其腧穴/116

(一)循行路線/116

(二)主要病候/116

(三)主治概要/116

(四)常用腧穴/117

長強/117

腰陽關/117

命門/118

至陽/118

大椎/118

啞門/118

風府/119

百會/119

上星/119

素髎/119

水溝/119

印堂/120

(五)腧穴表解/120

二、任脈及其腧穴/122

(一)循行路線/122

(二)主要病候/123

(三)主治概要/123

(四)常用腧穴/123

中極/123

關元/124

氣海/124

神闕/124

下脘/124

中脘/124

膻中/125

天突/125

廉泉/126

承漿/126

(五)腧穴表解/126

三、沖脈/128

(一)循行路線/128

(二)主要病候/128

(三)交會腧穴/128

四、帶脈/128

(一)循行路線/128

(二)主要病候/128

(三)交會腧穴/128

五、陽蹻脈/129

(一)循行路線/129

(二)主要病候/129

(三)交會腧穴/129

六、陰蹻脈/129

(一)循行路線/129

(二)主要病候/130

(三)交會腧穴/130

七、陽維脈/130

(一)循行路線/130

(二)主要病候/130

(三)交會腧穴/130

八、陰維脈/131

(一)循行路線/131

(二)主要病候/131

(三)交會腧穴/131

第十四節奇穴/132

(一)常用奇穴/132

四神聰/132

太陽/132

球後/132

金津、玉液/133

牽正/133

翳明/133

提托/133

子宮/133

三角灸/134

定喘/134

夾脊/134

腰眼/134

十宣/134

四縫/135

八邪/135

外勞宮/136

腰痛點/136

臂中/136

肩前/136

百蟲窩/136

鶴頂/137

膝眼/137

膽囊/137

闌尾/137

八風/138

(二)奇穴表解/138

中篇刺灸法

第四章刺灸法總論145

第一節刺灸的起源與發展/145

一、刺法的起源與發展/145

二、灸法的起源與發展/146

第二節刺灸法操作的量學要素/146

一、刺法的量學要素/146

(一)刺激的強度/146

(二)刺激的時間/147

二、灸法的量學要素/147

第三節刺灸法的宜忌/148

一、施術部位的宜忌/148

二、患者體質的宜忌/148

三、病情性質的宜忌/148

四、刺灸時間的宜忌/148

五、特殊情況宜忌/149

第五章刺灸法各150

第一節毫針法/150

一、毫針的構造、規格、檢查/150

(一)毫針的構造/150

(二)毫針的規格/150

(三)毫針的檢查/151

二、針刺法的練習/151

(一)指力練習/151

(二)手法練習/151

(三)實體練習/151

三、針刺前的準備/152

(一)針具選擇/152

(二)體位選擇/152

(三)滅菌及消毒/153

四、進針法/154

(一)單手進針法/154

(二)雙手進針法/154

(三)針管進針法/156

五、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156

(一)針刺的方向/156

(二)針刺的角度/156

(三)針刺的深度/156

六、行針與得氣/157

(一)基本手法/157

(二)輔助手法/158

(三)得氣/159

七、針刺補瀉/159

(一)單式補瀉手法/160

(二)複式補瀉手法/160

(三)影響針刺補瀉效應的因素/161

八、留針與出針/161

(一)留針法/161

(二)出針法/161

九、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161

(一)暈針/162

(二)滯針/162

(三)彎針/162

(四)斷針/162

(五)血腫/163

(六)氣胸/163

(七)刺傷內臟/163

(八)刺傷腦或脊髓/164

十、針刺注意事項/164

第二節灸法/165

一、灸法的材料/165

(一)艾/165

(二)其他灸材/165

二、灸法的作用/165

(一)防病保健/165

(二)溫經散寒/166

(三)扶陽固脫/166(四)消瘀散結/166

(五)引熱外行/166

三、灸法的種類及其運用/166

(一)艾炷灸/167

(二)艾條灸/168

(三)溫針灸/169

(四)溫灸器灸/170

(五)其他灸法/170

四、灸感及灸法補瀉/171

(一)灸感/171

(二)灸法補瀉/171

五、施灸的注意事項/171

(一)施灸的先後順序/171

(二)施灸的禁忌/171

(三)灸後的處理/172

第三節拔罐法/172

一、罐的種類/172

(一)玻璃罐/172

(二)竹罐/172

(三)陶罐/17

(四)抽氣罐/173

二、吸罐的方法/173

(一)火罐法/173

(二)水罐法/173

(三)抽氣法/174

三、拔罐法的應用/174

(一)留罐法/174

(二)閃罐法/174

(三)推罐法/174

(四)刺血(刺絡)拔罐法/174

(五)留針拔罐法/174

(六)藥罐法/175

四、起罐法/175

五、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175

(一)拔罐的作用/175

(二)拔罐的適應範圍/175

六、注意事項/175

第四節三棱針法、皮膚針法、皮內針法/176

一、三棱針法/176

(一)操作方法/176

(二)適應範圍/177

(三)注意事項/178

二、皮膚針法/178

(一)操作方法/178

(二)適應範圍/179

(三)注意事項/179

三、皮內針法/179

(一)操作方法/179

(二)適應範圍/180

(三)注意事項/180

第五節火針法/180

(一)操作方法/180

(二)適應範圍/181

(三)注意事項/181

第六節電針法/182

(一)操作方法/182

(二)電針刺激參數的作用/182

(三)適應範圍/183

(四)注意事項/183

【附】經皮穴位電刺激/183

(一)操作方法/183

(二)適應範圍/184

(三)注意事項/184

第七節穴位注法、穴位埋線法、穴位貼敷法/184

一、穴位注射法/184

(一)操作方法/184

(二)常用藥物/185

(三)適應範圍/185

(四)注意事項/185

二、穴位埋線法/186

(一)操作方法/186

(二)適應範圍/188

(三)注意事項/188

三、穴位貼敷法/188

(一)操作方法/189

(二)適用範圍/189

(三)注意事項/190

第八節頭針/190

一、標準頭針線的定位和主治/190

(一)額區/190

(二)頂區/191

(三)顳區/19

(四)枕區/192

二、適應範圍/192

三、操作方法/193

(一)穴位選擇/193

(二)進針方法/193

(三)行針手法/193

(四)起針/193

四、注意事項/193

第九節耳針/194

一、耳與經絡臟腑的聯繫/194

二、耳郭表面解剖/194

三、耳穴的分佈特點/195

四、耳穴的定位和主治/196

(一)耳輪穴位/196

(二)耳舟穴位/196

(三)對耳輪穴位/197

(四)三角窩穴位/198

(五)耳屏穴位/198

(六)對耳屏穴位/199

(七)耳甲穴位/199

(八)耳垂穴位/201

(九)耳背穴位/201

(十)耳根穴位/202

五、臨床應用/202

(一)適應範圍/202

(二)選穴原則/202

(三)耳穴探查方法/203

(四)耳穴的刺激方法/203

(五)注意事項/204

下篇治療

第六章針灸治療總論20

第一節針灸治療作用/207

一、疏通經絡/207

二、調和陰陽/208

三、扶正祛邪/208

第二節針灸治療原則/208

一、補虛瀉實/208

二、清熱溫寒/209

三、治病求本/209

四、三因制宜/210

第三節針灸臨床診治特點/211

一、辨證與辨經結合/211

二、辨證與辨病結合/211

三、調神與調氣並重/212

第四節針灸配穴處方/212

一、選穴原則/212

二、配穴方法/213

(一)按部位配穴/213

(二)按經脈配穴/213

第五節刺灸方法的選擇/214

[附]臨床針灸處方常用符號/214

第七章針灸治療各論215

第一節內科病證/215

中風/215

眩暈/218

頭痛/220

面癱/222

面痛/224

感冒/225

咳嗽/226

哮喘/227

心悸/229

不寐/230

胸痹/231

鬱證/231

癲狂/232

癡呆/234

癇病/235

震顫麻痹/236

消渴/238

脅痛/239

胃痛/240

呃逆/241

腹痛/242

嘔吐/243

泄瀉/244

便秘/245

癃閉/246

陽痿/249

第二節婦兒科病證/251

月經不調/251

痛經/253

經閉/255

崩漏/256

帶下病/257

不孕症/258

胎位不正/260

滯產/260

乳少/262

遺尿/262

小兒驚風/263

小兒食積/265

小兒腦性癱瘓/266

小兒多動症/267

第三節皮外科病證/268

風疹/268

疔瘡/269

痄腮/270

乳癰/271

乳癖/272

腸癰/272

痔瘡/273

扭傷/274

肘勞/275

肩痹/276

頸痹/277

腰痛/279

痹證/281

痿證/282

腱鞘囊腫/285

丹毒/286

蛇丹/287

扁平疣/288

神經性皮炎/289

痤瘡/290

斑禿/291

第四節五官科病證/292

目赤腫痛/292

麥粒腫/292

近視/293

耳鳴、耳聾/295

牙痛/296

鼻淵/296

咽喉腫痛/297

口瘡/298

第五節急症/299

暈厥/299

虛脫/300

高熱/300

抽搐/301

內臟絞痛/302

第六節其他/304

慢性疲勞綜合征/304

戒斷綜合征/305

肥胖症/306

衰老/306

術後切口疼痛/307

術後胃腸功能紊亂/307

放療、化療反應/308

附篇

參考資料311

第一節針灸現代研究概況/311

一、針灸文獻研究/311

(一)人體經脈漆雕的發現/311

(二)古典文獻研究/311

(三)現代文獻研究/312

二、針灸臨床研究/312

(一)針灸臨床適應證範圍/312

(二)針灸臨床穴位主治、配伍研究/312

(三)針灸臨床研究/312

三、針灸開發研究/313

四、針灸標準化研究/313

五、針灸實驗研究/314

(一)實驗研究的重心和成果/31

(二)研究技術的發展與更新/315

第二節古代人體部位釋義/315

第三節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319

一、納支法/319

(一)納支法應用基礎/319

(二)納支法應用方法/319

二、納甲法/320

(一)納甲法應用基礎/320

(二)納甲法應用方法/321

三、靈龜八法/322

(一)靈龜八法應用基礎/322

(二)靈龜八法應用方法/323

四、飛騰八法/323

(一)飛騰八法應用基礎/323

(二)飛騰八法應用方法/324

第四節針灸歌賦選/324

一、四總穴歌/324

二、十五絡脈歌/324

三、井滎輸(原)經合歌/324

四、十二背俞穴歌/324

五、郤穴歌/325

六、十四經穴歌/325

七、百症賦/326

八、徐鳳《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327

第五節針灸臨床病歷書寫格式/328

一、門診病歷書寫格式/328

二、住院病歷書寫格式/328

 

詳細資料

  • ISBN:9787547840078
  • 規格:平裝 / 330頁 / 16k / 19 x 26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20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