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給孩子立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

  • 定價:29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相比過去動輒棍棒教育的年代,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同:管教並不是為了證明父母自身的力量有多強大,而是為了最終幫助孩子形成自律。
 
佈雷澤爾頓教授與斯帕羅教授讓父母們看到,實施“管教”的選擇有很多,每種選擇都有其利弊,重要的是看見孩子在那一刻究竟有哪些真實的成長需求。
 
第一部分作者以孩子的年齡為軸,向父母展現了不同發展階段會面臨的管教挑戰,以及這些挑戰背後預示著孩子需要在哪些部分得到支援與成長。
 
第二部分作者從父母的管教行為切入,既聚焦於父母自身被管教的童年體驗,又關注當下的管教對於孩子而言會有怎樣的體驗。
 
第三、四部分作者探討的是充滿共性的管教方式,細膩剖析了孩子面對管教究竟如何可以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又如何會最終形成自律;也幫助家長看見不同的管教方法有哪些利弊權衡,有哪些是值得鼓勵的做法,又有哪些是需要儘量避免的錯誤。
 
第五部分作者介紹了孩子具體問題行為的動機及應對方式。
 
第六部分就管教所面臨的挑戰進行討論,其中大部分挑戰來源於父母和孩子所處的大環境或家庭現實狀況。
 

目錄

開篇養育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養育挑戰——資訊超載/003
“錦囊妙計”與“速成法”阻隔了親子溝通/005
“虎媽”成功的真正原因你並不知道/007
你是控制型父母嗎/008
“快樂養育”為何讓父母壓力更大/011
管教的首要任務是確立終極目標/013

第一章好的管教始於瞭解0~6歲發展關鍵點
“一個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個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
——塞爾瑪·弗雷伯格
0~6個月——為接受管教做好準備/020
學習自我安撫——接受管教的前奏/021
何時互動何時安靜,嬰兒自己說了算/022
規律睡眠、規律吃奶、會自娛自樂——她準備好了/023
7~8個月——需要開始管教了/024
開始管教第一課——帶寶寶進廚房/026
何時讓她自己吃飯/026
她會指著東西要了,得意之余莫忘說“不”/027
寶寶開始“認生”了,如何避免“尷尬時刻”/028
9~12個月——會察言觀色,需要認真管教了/029
她不斷地試探,直到你清晰果斷地說“不”/030
父母需要清晰一致地給孩子立規矩/032
12~14個月——開始“行走江湖”,管教給他帶來安全感/035
1歲寶寶情緒失控大多因為內心糾結/036
寶寶在商場大哭大鬧/037
1~2歲——腳步不停歇,掌控衝動是管教的長期目標/039
他隨時可能闖禍,需要父母充當“刹車系統”/040
言語勸說對付學步兒是無效的/041
2~6歲——從管教到自律/045
孩子學習控制情緒的第一步——理解自己的情緒/045
現階段如何幫助孩子表達和控制情緒/048
現階段管教重點——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050
給孩子強化規則的“公平性”而不是權威性/052
嚴厲的懲罰、過高的要求、過度的表揚都會傷自尊/055
跟孩子一起“面對”錯誤,而不僅是“指出”錯誤/058
把不良行為變成教會孩子自律的契機/060

第二章選擇合適的管教方式
管教不是懲罰,是教育,好的管教一定是基於對孩子充分的瞭解。
父母的童年/065
我們渴望成為不一樣的父母,卻為何事與願違/065
氣質的差異/067
她是“活躍型”“慢熱型”還是“敏感型”/067
榜樣的力量/069
“言傳身教”最重要/069
羞辱的代價/072
羞恥感能讓壞行為暫時停下,但“報復”更棘手/072
體罰/073
“只記得挨揍,不記得為什麼”,體罰的作用僅限於此/073
叫停/077
如何在孩子淘氣到無法收場時“叫停”/077
讀懂孩子的行為/079
管教有時是眼神,有時是溫柔耳語,關鍵是懂孩子/079
彌補過失/081
讓孩子有機會彌補過失/081
承擔後果/082
教會孩子自己承擔後果/082
避免三個誤區:賄賂孩子、不讓吃飯、不理不睬/084
父母統一立場/089
父母就“規則”和“打破規則的後果”達成一致/089
父母一方“無暇”時/092
孩子與父母“遠近有別”時/094
父母離異/094
合作管教/095
如何引導孩子遵守學校紀律或社會規則/095

第三章孩子出現“壞”行為,試試“五步管教法”
能量不分正負,都是愛和成長開始的地方。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壞”行為/101
孩子的“壞”行為傳遞了哪些資訊/101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壞”行為/105
當“壞”行為反復出現時,仔細尋找原因/106
父母檢視自己對孩子“壞”行為的反應/108
“壞”行為的常見起因/110
第二步搞清楚“壞”行為發生的過程/112
何地/112
何時/114
怎樣/115
第三步對質/117
如何跟孩子對質/117
發育階段不同,對質方法不同/119
第四步回應孩子的反應/120
對質時,孩子可能會有哪些反應/120
如何回應孩子/122
第五步承擔後果、彌補、道歉與原諒/124
能讓孩子吸取教訓的後果/124
承擔後果能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127
創造彌補過失的機會/129
寬恕的力量/130
要選對時機/131

第四章立規矩的小技巧
管教的目標遠不止於制止和懲罰某種“壞”行為。
通常值得一試的方法/136
提醒/136
沉默/138
隔離冷靜/139
用正確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143
彌補/144
原諒/146
規劃/147
幽默/149
有時會有用的方法/150
拿走玩具/150
取消聚會或推遲活動/152
不許看電視或玩遊戲/154
無視輕微的不良行為/156
父母離開事發地/157
額外的家務/158
停發零花錢/159
完全沒用的方法/161
打孩子/161
羞辱/162
與別的孩子做比較/163
把食物作為懲罰或獎勵/164
提前上床時間或額外的午睡/166
收回愛意和威脅遺棄/167
用肥皂洗嘴巴/169

第五章孩子出現惱人行為怎麼立規矩
管教孩子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不斷尋求關注/173
苦苦哀求和發牢騷/175
咬人、打人、踢人和抓人/178
霸淩/181
作弊/183
挑釁/185
忤逆/188
撒謊/191
權力鬥爭/195
離家出走/196
分離/199
手足之爭/202
“被寵壞的”孩子/205
偷東西/207
咒駡和髒話/213
頂嘴/215
大發雷霆/218
打小報告/221
嘲諷/222

第六章特定情景下如何立規矩
總有一些情況,讓管教變得更加棘手,而我們不得不面對。
電子產品/227
讓孩子樂意放下電子產品/228
隔代管教/230
祖父母和父母共同管教時/230
當祖父母成為主要照料者時/231
單親父母/232
長期患病的孩子/234
學前教育/236
分擔家務/238
致謝/240
 

我做兒科醫生32年,在門診經常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長們交流孩子健康問題。我做育兒的科普工作也有二十多年,現在仍每天通過微博回復一些家長的問題。與過去相比,如今我越來越真切地感覺到,我們的家長不論是“養”孩子,還是“育”孩子,都已經出現了很多與過去相比完全不同的新問題。
 
前些天我在門診中看了這樣一個小朋友:
 
小男孩12個月大,就快學會走路了,在診室裡爬來爬去,不停地嘗試站起來,然後倒下,然後繼續嘗試。我問孩子媽媽:“這次孩子來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媽媽很焦慮,氣色顯得也不那麼好,說:“孩子最近一個月醒後就不停地動,即使睡覺時,也不踏實。孩子是否患上了多動症?看孩子特別累。”我繼續問:“孩子白天吃輔食怎麼樣?”“吃飯也不老實,就像這樣不停地爬、扶站。”我開始給孩子檢查身體,沒發現什麼異常,孩子的精神頭也挺好的。我告訴孩子的媽媽:“回家耐心等待吧,等他學會走路就好了。”
 
這種情況在孩子不同發展階段其實很常見,孩子為了取得某方面的發展,會在另一些方面出現一些倒退。
 
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小男孩,他因為即將要學會走路,白天不停地嘗試站立,心思全在學走路上,對吃飯的興趣自然下降,同時“會走路”意味著他可以跟媽媽“分離”了,孩子對此是會焦慮的,分離的焦慮加上白天的勞累,出現頻繁的夜醒、哭鬧就自然了。
 
我一般會在給孩子檢查身體的時候,跟父母聊聊孩子最近的狀態,告訴他們孩子很快就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現在只是在積蓄力量,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這些聊天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父母的焦慮感。
 
說到焦慮,如今它似乎成了“時代標籤”。特別是在育兒方面,我們有更好的經濟條件,空前關注孩子的養育與教育,但我們的焦慮似乎更嚴重了。
 
我給一個5歲多的孩子查體,查體完之後我讓孩子從檢查床上下來,這時媽媽蹲下來了,我問媽媽“你要幹嘛”,她說要給孩子穿鞋,我問孩子“你能自己穿嗎?”孩子說“能”,但是最後媽媽還是自己“幫”孩子穿上了。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走上獨立,可孩子如何走向獨立?小到從會捏東西時,就讓他自己嘗試吃飯;會爬時,就讓他自己去拿想要的東西;會穿鞋時,就讓他自己去穿鞋……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實際上是對孩子成長的阻撓。
 
去年我接診的一個小女孩,至今印象特別深刻:
 
小女孩10歲,一直成績優異,但最近出現氣短、胸悶、出大汗、肚子痛的情況,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找到病因,家長十分焦急。經過仔細瞭解,發現其實這是孩子的心理原因導致的——女孩的媽媽可以說是一位高標準、嚴要求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孩子的老師談話,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績永遠保持第一。但是夫妻倆的感情不太好,經常為了小事爭吵,每次爸爸出差回來,這個10歲的女孩子就要睡在爸爸媽媽中間。在孩子小小的心裡,她覺得這是一種防止爸爸媽媽吵架甚至打架的方式,但其實孩子覺得很委屈。
 
當我們幫助這個孩子、這個家庭梳理清楚其中的關係後,家長才恍然大悟。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什麼呢?我們經常提到“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提法也是很多父母慣常的思維模式,就是將養與育的著眼點落在孩子個人身上。受這個思維的影響,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習慣從孩子身上尋找解決辦法,但很快就發現無能為力。當我們調整思維模式,嘗試把著眼點放在構建更好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會發現很多養育問題自然得解。
 
我們所處的時代飛速變化著,我們父母對養育的認識也須跟進。佈雷澤爾頓教授的《布教授有辦法》系列這時候被引進到國內,可以說正是時候。
 
作為“影響了幾代美國父母”的兒科醫生,佈雷澤爾頓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讓人們認識到兒童身心發展是不分家的。從他開始,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孩子的生理狀況和他的心理狀態有非常大的關係。比如在《讀懂二孩心理》中,他談到,家裡有二寶的家庭,大寶可能會出現便秘、尿床或者厭食挑食等現象,這時他會給予父母合適的回應來降低他們的焦慮,幫助大寶更好地度過情感焦慮期。反過來說,某些看似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可能與生理有很大關係。比如說在《應對孩子的憤怒與攻擊》中,他談到,孩子的“起床氣”有時候是和清晨低血糖有關,在那一刻給予更多情感支持還不如一杯橙汁有效。
 
布教授反復強調:“我的工作物件既不是孩子,也不是父母,而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布教授有辦法》系列幾乎涵蓋了每個家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憤怒與攻擊、如何給孩子立規矩、二胎時代出現的各種變化等難題,布教授帶領我們另闢蹊徑,從構建更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入手化解難題。養育的關係視角是佈雷澤爾頓教授作為兒科醫生兼發展心理學專家的獨特貢獻。
 
布教授活躍的時期剛好是美國社會急速發展的時期,與中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十分相似,他不僅給父母專業細緻的育兒指導,他對孩子身心全方位的關注以及養育的關係視角讓父母們對養育更勝任。“他陪伴了幾代美國父母,讓他們告別焦慮,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這不正是我們中國父母需要的嗎?
 
《布教授有辦法》推薦給大家,祝願大家都能享受養育的樂趣。
 
崔玉濤
 
2018.5於北京
 

詳細資料

  • ISBN:9787122318824
  • 規格:平裝 / 239頁 / 32k / 13 x 19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2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心靈工坊|2024電子書全書系書展:當世界在窗外喧囂,我們閱讀身心靈,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