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中國哲學史(全4冊)

中國哲學史(全4冊)

  • 定價:7560
  • 優惠價:876577

分期價:(除不盡餘數於第一期收取) 分期說明

3期0利率每期21926期0利率每期109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所著的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奠定了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哲學史名著。

馮先生自謂就內容而言,此書有兩點發先人之所未發,而后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家分為合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物主義,以及程朱異同,朱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見。

該書將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以此全書分為上下冊。子學時代主要講先秦諸子,經學時代主要是從董仲舒到康有為、譚嗣同的時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釋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中國傳統哲學成為現代學科。該書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

馮友蘭,中國20世紀哲人、傑出的思想家、學術大師。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之一。
 

目錄

自序(一)一
自序(二)三
自序(三)四
新序(一)五
新序(二)七
第一篇子學時代
第一章緒論三
一哲學之內容三
二哲學之方法五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六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七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八
六哲學之統一一0
七哲學與哲學家一二
八歷史與哲學史一三
九歷史與寫的歷史一四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一七
十一歷史是進步的一七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准一九
第二章泛論子學時代二一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二一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二二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二八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三0
五古代著述體裁三一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三四
一鬼神三四
二術數三七
三天四0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四二
五人之發現四三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五0
一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五一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制度及信仰之態度五九
三正名主義六三
四孔子以述為作六七
五直、仁、忠、恕七0
六義利及性七六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七九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七九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八二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的團體八三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八五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八八
六兼愛九二
七宗教的制裁九六
八政治的制裁九九
九余論一0二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一0四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一0四
二孟子對於周制之態度一0六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制度一0八
四性善一一四
五孟子反功利一二一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一二二
第七章戰國時之”百家之學”一二五
一楊朱及道家之初起一二六
二陳仲子一三四
三許行、陳相一三五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一三六
五尹文、宋一三八
六彭蒙、田駢、慎到一四四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家言一五0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一五八
一老聃與李耳一五八
二老學與庄學一六0
三楚人精神一六二
四道、德一六四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一六七
六處世之方一七0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一七三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一七五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一七七
第九章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一八0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向一八0
二惠施與庄子一八三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一八五
四惠施與庄子之不同一八九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一九一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一九三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一九四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一九六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一九八
十”合同異”與”離堅白”二0一
十一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二0二
十二感覺與理智二0七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學二0八
一庄子與楚人精神二0八
二道、德、天二0九
三變之哲學二一二
四何為幸福二一三
五自由與平等二一六
六死與不死二二0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二二四
八絕對的逍遙二二七
九庄學與楊朱之比較二二八
第十一章墨經及后期墨家二三0
一戰國時墨家之情形二三0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二三二
三論知識二三六
四論”辯”二四三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二四八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二五二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二五七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二五九
九對於當時其余諸家之辯論二六二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二六七
一荀子之為學二六七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二六八
三荀子對於周制之意見二六九
四天及性二七二
五荀子之心理學二七五
六社會國家之起源二七九
七禮論、樂論二八一
八王霸二八二
九正名二八五
第十三章韓非及其他法家二九三
一法家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之趨勢二九三
二法家之歷史觀二九六
三法家之三派二九七
四三派與韓非二九九
五法之重要二九九
六正名實三0二
七嚴賞罰三0三
八性惡三0五
九無為三0七
十法家與當時貴族三一一
第十四章秦漢之際之儒家三一三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三一三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三一七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三一九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三二四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三二八
六關於孝之理論三三一
七大學三三四
八中庸三四一
九禮運三四七
第十五章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三四九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三四九
二八卦及陰陽三五一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三五六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三五七
五易象與人事三五九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三六四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三六八
一儒家之六藝論三六八
二儒家所以能獨尊之原因三七0

第二篇經學時代
第一章泛論經學時代三七五
第二章董仲舒與今文經學三七九
一陰陽家與今文經學家三七九
二陰陽家思想中之宇宙間架三八0
三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三八二
四元、天、陰陽、五行三八三
五四時三八六
六人副天數三九0
七性情三九二
八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三九五
九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三九九
十災異四0四
十一歷史哲學四0六
十二春秋大義四一0
第三章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四一七
一緯與讖四一七
二所謂象數之學四一八
三陰陽之數四二一
四八卦方位四二三
五卦氣四二五
六孟喜、京房四二七
七音律配卦四三0
八其他緯書四三二
九陰陽家與科學四三六
第四章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四三七
一”古學”與劉歆四三七
二揚雄四三八
(一)太玄四四0
(二)法言四四四
三王充四四七
(一)自然主義四四八
(二)對於當時一般人見解之批評四四九
(三)王充對於歷史之見解四五二
(四)方法論四五三
(五)性說四五四
(六)對於命運之見解四五五
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學上四五八
一玄學家與孔子四五八
二何晏、王弼及玄學家之經學四五九
三阮籍、嵇康、劉伶四六七
四列子中之唯物論及機械論四七一
五楊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觀四七三
第五章南北朝之新道家上四八一
一玄學與孔子四八一
二名理四八六
三王弼四八七
(一)”無”四八八
(二)義、理四九0
(三)聖人之情四九三
四列子中之唯物論及機械論四九四
五列子•楊朱篇中之快樂主義四九七
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學下五0四
一向秀與郭象五0四
二”獨化”五0五
三宇宙間事物之關系五0八
四天然及人事之變化五0九
五”無為”五一一
六”聖智”五一四
七”逍遙”五一七
八”齊物”五一九
九”至人”五二三
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五二六
一中國佛學與中國人之思想傾向五二六
二佛家與道家五二七
三”六家七宗”五二九
四僧肇所講世界之起源五三七
五僧肇之不真空義五三九
六僧肇之物不遷義五四0
七僧肇所說之聖人五四二
八僧肇之般若無知義五四三
九道生之頓悟成佛義五四五
十當時對於神滅神不滅之辯論五五二
第八章隋唐之佛學上五五八
一吉藏之二諦義五五八
二玄奘之成唯識論五六一
(一)唯識教雙離空有五六一
(二)識之四分五六二
(三)第一能變即阿賴耶識五六三
(四)第二能變末那識及第三能變前六識五六七
(五)一切唯識五七0
(六)三性、三無性、真如五七七
(七)轉識成智五七九
三法藏之金師子章五八二
(一)”明緣起”五八三
(二)”辨色空”五八四
(三)”約三性”五八五
(四)”顯無相”五八五
(五)”說無生”五八五
(六)”論五教”五八六
(七)”勒十玄”五八八
(八)”括六相”五九一
(九)”成菩提”五九二
(十)”入涅盤”五九三
(十一)主觀的唯心論與客觀的唯心論五九四
第九章隋唐之佛學下五九五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觀法門五九五
(一)真如、如來藏五九五
(二)三性五九七
(三)共相識與不共相識六00
(四)萬法互攝六0一
(五)止觀六0三
(六)諸佛染性六0五
(七)覺與不覺六0六
(八)天台宗與唯識宗及華嚴宗之比較六0八
(九)湛然”無情有性”之說六0八
二慧能、神會、宗密六一0
(一)慧能、神會與禪宗六一0
(二)無念六一一
(三)對於無念之另外解釋六一三
(四)宗密所述禪宗七家六一六
(五)宗密和會”宗””教”六二三
(六)宗密所述之五教六二五
第十章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六三一
一韓愈六三二
二李翱六三四
三道學與佛學六三九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六四0
五道教中之科學精神六四三

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節六四五
一周濂溪六四五
(一)太極圖說六四五
(二)太極圖說與通書六四七
二邵康節六五二
(一)太極與八卦六五三
(二)先天圖及其他圖六五六
(三)特殊的事物之發生六五八
(四)人與聖人六五九
(五)世界年表六六一
(六)政治哲學六六五
第十二章張橫渠及二程六六七
一張橫渠六六七
(一)氣六六七
(二)宇宙間事物所遵循之規律六六九
(三)宇宙間之幾種普遍的現象六七0
(四)橫渠所說之天文地理六七二
(五)性說六七三
(六)天人合一六七五
(七)對於”二氏”之批評六七八
二程明道與程伊川六七九
(一)天理六八0
(二)對於佛氏之批評六八五
(三)形上、形下六八六
(四)氣六八八
(五)性六八九
(六)陰陽、善惡之消長六九一
(七)明道所說之修養方法六九三
(八)伊川所說之修養方法六九七

第十三章朱子七00
一理、太極七00
二氣七0六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七0九
四人物之性七一二
五道德及修養之方七一六
六政治哲學七一九
七對於佛家之評論七二二
第十四章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七二五
一陸象山七二五
二楊慈湖七二九
三朱陸異同七三三
四朱子以后之理學七三八
五陳白沙與湛甘泉七三八
六王陽明七四0
(一)大學問七四一
(二)知行合一七四三
(三)朱王異同七四四
(四)對於”二氏”之批評七四八
(五)愛之差等七四九
(六)惡之起源七五0
(七)動靜合一七五三
(八)陽明心學所引起之反動七五四
七王龍溪及王心齋七五六
第十五章清代道學之繼續七六0
一漢學與宋學七六0
二顏李及一部分道學家七六一
(一)理、氣七六三
(二)性、形七六七
三戴東原七七二
(一)道、理七七二
(二)性、才七七六
(三)求理之方法七八0
(四)惡之起源七八二
(五)東原與荀子七八三
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經學七八六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七八六
二康有為七八七
(一)孔子立教改制七八七
(二)大同書七九一
三譚嗣同七九五
(一)仁與”以太”七九五
(二)有無與生滅七九六
(三)大同之治七九八
(四)論教主八00
四廖平八0一
(一)經學一變八0二
(二)經學二變八0三
(三)經學三變八0四
(四)經學四變八0七
(五)經學五變八0八
五經學時代之結束八0九
附錄
審查報告一(陳寅恪)八一一
審查報告二(金岳霖)八一三
審查報告三(陳寅恪)八一八
審查意見(國立編譯館)八二一
三松堂斷憶(馮鍾璞)八二五
 

詳細資料

  • ISBN:9787301265352
  • 規格:876頁 / 普通級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心靈工坊|2024電子書全書系書展:當世界在窗外喧囂,我們閱讀身心靈,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哲學│歷史│文學 79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