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

  • 定價:239
  • 優惠價:872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為著名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陳師曾先生在民國時期的國畫課程講義,也是近代出版的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和入門經典。梁啟超、齊白石、周作人推薦。陳師曾先生是民國時期的畫壇領袖,既是繼往開來、合並中西的畫家,也是家學淵源、學富五車的學者,擁有獨到眼光與思路,他的作品融合感性與理性,得到眾多大家的認可。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美術家、藝術教育家。出身書生門第,清代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史學家陳寅恪的兄長。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著作有《中國繪畫史》、《染倉室印集》、《陳師曾先生遺墨》、《陳師曾先生遺詩》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編·上古史
第一章三代之繪畫——文字與繪畫的起源
第二章漢代之繪畫——畫像石的古朴世界
第三章六朝之繪畫——藝術的超脫
第四章魏晉之繪畫——傳神與風流
第五章南北朝之繪畫——畫分南北
第六章隋朝之繪畫——蓄勢待發

第二編·中古史
第一章唐朝之繪畫——百花燦爛
第一節唐朝文化概論——唐宋轉捩
第二節唐朝前期之繪畫——漸入佳境
第三節唐朝后期之繪畫——開創新紀元
第四節李思訓一家——金碧輝映
第五節王維——畫中有詩
第六節鞍馬畫家——龍馬精神
第七節中唐及晚唐之繪畫——厄於國亂
第八節周昉與趙公佑一家——人物畫高峰
第九節花鳥畫與論畫——花鳥畫初興
第二章五代之繪畫——唐宋轉捩
第一節五代繪畫概論——畫院與院畫興起
第二節南唐之繪畫——后主好丹青
第三節前后蜀之繪畫——花鳥畫典范
第四節五代之山水畫——荊關雙子星
第三章宋代之繪畫——氣韻生動
第一節宋朝文化總論——文藝復興
第二節宋朝之畫院——滿朝風雅
第三節宋朝畫派之沿革——名手輩出
第四節宋朝之論畫——形似與傳神
第四章元朝之繪畫——文人畫興起
第一節元朝文化概論——弦歌不輟
第二節元代繪畫之變遷——畫派林立
第三節四大家——簡淡高逸
第四節題款及道釋畫——文人趣味與道釋畫衰微

第三編·近世史
第一章明朝之繪畫——再現新氣象
第一節明朝文化概論——文化勃興
第二節明朝之畫院——競美兩宋
第三節山水畫之沿革——南北混合
第四節浙派——健拔勁銳
第五節院體畫之一派——輕軟優雅
第六節吳派——南宗典范
第七節道釋、風俗畫之變遷——嬗遞分明
第八節花鳥及雜畫——寫實與寫意
第九節閨秀、妓女之繪畫——閨閣風雅
第二章清朝之繪畫——新生與挑戰
第一節清朝文化概論——隆盛、軟化與危機
第二節清朝之山水畫——南宗獨盛
第三節人物畫之變遷——主題與技法
第四節花鳥及雜畫——流派迭出

附錄
清代山水之派別
清代花卉之派別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
文人畫之價值
繪畫源於實用說
 

詳細資料

  • ISBN:9787550277502
  • 規格:260頁 / 普通級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旅遊、生活風格】三采電子書展|電子書單本88折、兩本85折|設計我想要的人生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哲學│歷史│文學 79折起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