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

  • 定價:228
  • 優惠價:871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本中國哲學研究專著。本書旨在對經典詮釋及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以人文學的視角做深入的反思。其主要思考物件為當代新儒學及與之相關的中國經典詮釋與哲學系統研究,是作者多年來對於“經典”、“話語”、“詮釋”與“方法”諸多思考的一個成果。
 

作者介紹

林安梧,1957年生,臺灣省台中縣人。國立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著名學者。他師從當代大儒牟宗三,是第三代新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思與言》主編、《鵝湖》月刊社社長、東方宗教討論會會長。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中文所兼任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東方人文學術基金會董事等。主要研究方向:哲學人性論、中國當代哲學、通識教育、中國宗教哲學。
 

目錄

代序中國人文詮釋學:“生活世界”與“意義詮釋”
序言“話語”、“詮釋”與“道”:中國人文詮釋學之建構
第一章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異同
一、科學指的是經由嚴格、合理的程式步驟而構成的系統性學問
二、整個學問和文化傳承之間要有連結
三、人文是以人為本,以文為末,以本貫末
四、人文學的目的在於讓人能安身立命
五、從人文學的特質去解析,展開入文學的態度、方法,達到最終目的
六、自然科學理解世界是“主體物件化”的理解,是“我與它”的關係;人文學則是“生息互動感通”的理解,是“我與你”的關係
七、自然科學與人文學二者態度的誤用產生不相應的結果
八、人文學客觀性的證實來自大家心靈上的共同認定;自然科學客觀性的證實來自於它的運作的可重複性
九、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的目的都在正德、利用、厚生,而人文學的重點在正德,自然科學的重點在利用、厚生
十、“熟者使生,生者使熟”,讓熟悉的東西回到陌生再去瞭解
十一、人文學和自然科學的區分在於人對自由的渴求、人也會墮落
十二、從無明到超越——仁心的凸顯
十三、價值的挺立——人文學建構的基礎
十四、理念的追求——人文學的核心
十五、生命的感通互動——方法的進入
十六、問題與討論
第二章方法、方法論與方法論意識——兼及中西哲學之比較的一些問題
一、哲學是智慧的開顯和對真理的追求
二、“方”是具體解決問題的技術,“法”是普遍而客觀的形式法則
三、方法不是萬能,所有的方法都與人內在的心靈相關
四、“加上‘科學’就很科學”,是對學問、方法的一種迷思
五、自然科學的特點在於“攝質歸量”,人文科學的特質是“由量返質,以質為本”
六、方法論的涵義及層次:“方法”、“方法論”、“方法論意識”
七、方法是多元而一統,統攝於“道”
八、道是宇宙萬有一切化育、一切存在之源
九、東方哲學的連續與西方哲學的斷裂問題
十、方法的最高境界:知幾其神乎
十一、“道”統攝方法論,下及於經驗世界
十二、方法、方法論、方法論的最終目的:體悟學問之道
十三、做學問能熟,自然能知幾其神乎
十四、真正的生命是內在生命位階的自我理解和體會
十五、方法論意識是一隱含生命心靈深處的指向
十六、方法論意識的最高境界,可以“上通於道,下達於明”
第三章人是世界的參贊者、詮釋者
一、華人文化傳統裡的天、地、人
二、華人文化傳統裡的理想向度:內聖與外王
三、西方的哲學主流傳統:人是理性的動物
四、中國的重德傳統和西方的理智傳統
五、西方的神秘主義傳統和中國的生息感通的傳統
六、西方近代哲學的基礎性座標:我思故我在
七、啟蒙時代:西方理智主義傳統的轉向
八、西方的現代性起源:外顯的理智主義傳統
九、中國的人文主義和西方的人本主義
十、“覺知”是從“意識之前”到“意識所及”的過程
十一、“覺知”不只涉及方法論,而且是存有論的問題
十二、穿破表像、覺知實象,即此實象即是本體
十三、“氣”聚而成“質”,“質”構而成“形”,論其形而成器
十四、“仁”是存在的道德真實感,是一根源性的、實存的、感通的關係
第四章語言:存有之道落實於人間世的居宅
一、東西方文化形態異同的區別
二、通過話語系統,以參贊、詮釋世界
三、從“不可說”到“可說”,而“說出”對象
四、話語的異化與人的意趣、利益、趨向、貪取密切相關及其消解之可能
五、“語言”使物件從主體脫離出來成為決定了的定象,因而也漸離了“道宅”
六、尊道而貴德:回溯到存有之道本源,重視內在的本性
七、通過後設的語言活動去反省語言活動的異化與限制
八、道家不只是主觀境界的形而上學,而是一存有的治療學
九、“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佛教的治本之道
十、道通為一:“道”與“言”互藏以為宅
十一、學問要旁通、要統攝,要真積力久則入
十二、儒家強調“克己復禮為仁”,道家則強調“尊道而貴德”
十三、儒家強調人文的自覺,道家強調歸返自然;道家具有解構與瓦解的力量
第五章道(存有):語言調適而上遂的本源
一、“道與言”:道顯為象、言以定形
二、“道與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三、“回溯於道,下返於形”:存有論的回歸與知識論的論定
四、語言的異化、拖曳衍生嚴重的“倒反”狀態,即“亡其宅”的狀態
五、語言如何經由“遮撥”、“遣除”、“治療”的過程,調適而上遂於道
六、“回溯於道”不是話語脈絡逐項的遞進,而是話語的撤除與異化的療治
七、“上遂於道”、“心凝形釋”:異化的克服
八、中西方哲學觀點的異同:“無言之境”與“話語之源”
九、中西方哲學“天道論”、“心性論”與“存有論”、“知識論”的異同
十、“生命與價值的一致性”與“存在與思維的一致性”之對比
第六章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關於哲學解釋學的一些基礎性理解
一、“說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釋”是內在理由的闡發
二、理論邏輯次序之先後,重點在於“內在的契入理解”;時間歷程次序之先後,重點在於“實際行動的進程”
三、進行解釋時,理論邏輯之次序與時間歷程之次序,是一體的兩面,有一種互動關係,即所謂“解釋學的迴圈”
四、詮釋的層級——第一層:“言”(語句的記憶);第二層:“構”(結構的把握)
五、詮釋的層級——第三層:“象”(想像的發揮);第四層:“意”(心靈的指向)
六、詮釋的層級——第五層:“道”(總體的根源)
七、學問之道:需先穿透語言、文字的遮蔽,上通於道,再由道而開顯
八、“詮釋”是站在某個“視點”展開的理解活動,再給出一套語言文字符號的建構
九、學問須見“道”:因而通之,皆可以造乎君子之道
十、由“技”進乎“道”——學問不能停留在“語句、結構”層次,要到達“道”的層次
十一、因道而開顯——王夫之“造乎其道”的詮釋學
十二、結語:跨過“語句”的層次,而直接到達“道”的層次
……
第七章“言”與“默”:從“可說”到“不可說”
第八章“建構”、“瓦解”與“開顯”——一個東西方哲學對比的觀點
附錄一:“存在覺知、話語建構及其瓦解”之問題討論
附錄二:後新儒學的建構之一——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詮釋
附錄三:當代中國哲學思維向度之理論反思
問題與討論
 

詳細資料

  • ISBN:9787208137509
  • 規格:平裝 / 260頁 / 16k / 19 x 26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