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中國人學思想史

中國人學思想史

  • 定價:258
  • 優惠價:87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豐富的中國傳統哲學的資料中篩選並概括出了中國人學思想史的內容,涵蓋了中國各個時期的主要人學思想。全書分為3編15章。每編各5章。第一編中國人學思想的產生與形成,主要闡述先秦諸子的人學思想;第二編中國人學思想的拓展與流變,主要闡述漢唐時期儒道玄佛人學思想的沖突與融合;第三編中國人學思想的復興與高漲,主要論述宋元明清時期的人學思想。
李中華,祖籍山東臨淄,1944年3月出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2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儒藏》編纂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成員、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等職。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儒家哲學與道家哲學。著有《中國文化概論》、《緯書與漢代文化》、《魏晉玄學史》(合著)、《馮友蘭評傳》、《人學大辭典》(主編及撰寫)等多種,發表論文近百篇。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編 中國人學思想的產生與形成
第一章 中國人學思想的源頭
第一節 神話與原始宗教中的人學思想信息
一、自然崇拜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神靈崇拜中的人與神的關系
三、巫術與神話所蘊涵的人類思想信息
第二節 殷周時期的天命論與人學思想的萌芽
一、從「帝」到「天」——崇拜信仰的轉移
二、從「天命靡常」到「敬德保民」——天命觀念的變革
三、從「天降喪亂」到「職競由人」——上帝及天命權威的下落
第三節 春秋時期人文思潮的興起
一、天道遠,人道邇
二、民為神之主,神依人而行
三、物生有兩
第二章 儒家人學思想的形成發展和分化
第一節 孔子的人學思想
一、對「人」的初步規定
二、「克己復禮為仁」
三、「為仁由己」與「修己安人」
四、對傳統天命觀的繼承與修正
第二節 孟子對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發展
一、早期儒家人性論的建立
二、用「仁」界定「人」
三、「盡力-知性-知天」的心性論與天人論的合一
四、高揚人性——儒家道德本體論的建立及其對儒家人學思想的意義
五、理想人格的確立和道德價值的追求
六、道德與人格修養論在儒家人學思想中的地位
第三節 《易傳》對建立儒家人學形上學的努力
一、「易有太極」的人學形上學的確立
二、「繼善成性」說
三、「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人生有為論
四、人道觀念的新發展
第四節 荀子對儒家人學思想的開拓
一、荀子在人性問題上與孟子的分歧
二、「人最為天下貴」的「人禽分別」新辨
三、「天人相分」思想的人學價值
四、「隆禮」、「重法」思想的人學意義
五、荀子學派對儒家人學的基本特點
第五節 先秦儒家人學的基本特點
一、道德本位
二、人文關懷
三、畏天命,盡人事
四、重視人的修養
第三章 道家人學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演變
第四章 墨家的人學思想
第五章 法家的人學思想
第二編 中國人學思想的拓展與流變
第三編 中國古代人學思想的復興與高漲
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7200057215
  • 叢書系列:人學理論與歷史
  • 規格:592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