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1850年代至2018年(2版)

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1850年代至2018年(2版)

  • 定價:650
  • 優惠價:79513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透過梳理臺灣的攝影藝術發展進程,介紹近二百四十多位藝術家、橫跨一百六十年(1850年代至2018年)的攝影作品,其類型涵蓋了傳統古典技法攝影、沙龍寫意攝影、寫實攝影、專題紀實攝影、人像攝影、文化地景攝影、現代意識攝影、心象攝影、美術攝影、女性攝影、觀念攝影、編導與扮裝攝影、後設與造形攝影影像以及換位的擬像影像等七大章節,評述並分析各類型藝術家的攝影技巧與創作理念,提供攝影藝術愛好者、研究和創作的莘莘學子,一本臺灣近代攝影藝術簡史綜覽性的專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姜麗華


  現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暨美術學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副教授

  學歷:
  法國國立巴黎第一大學(Panthéon–Sorbonne)美學與藝術科學所造形藝術博士
  法國國立高等工業設計學院(ENSCI–Les Ateliers)新媒體碩士
  法國私立高等伊卡(Icart)攝影專業學院

  專門領域:
  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影像理論、視覺文化研究、攝影史、攝影創作。

  著作:
  研究主題主要為攝影影像藝術評論,以及探究臺灣各領域藝術家的創作理念、風格與其思維。曾發表關於藝術家賴武雄、黃元慶、李伯元、陳奇相、湯皇珍、范晏暖、洪世聰與王鼎元等人的專題論文,出版《旅法生活‧記憶拼圖》圖文攝影集(2014)、出版《時延影像:時間演繹之影像研究》專書(2016)、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美術類調查研究補助,與呂筱渝共同出版《過程中的女性主體:臺灣女性藝術家的陰性特質調查研究》(2016)。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臺灣攝影史各家說法
第二節 書寫架構與內容

第一章 清領時期臺灣攝影濫觴
第一節 與日本的淵源
第二節 西洋人的異域風俗
第三節 馬偕行醫傳教史料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寫真攝影
第一節 寫真帖時期
一、研究與理蕃
二、風景與事件
三、勸業與產業
四、教育
第二節 寫真館時期
第三節 工藝寫真興起
第四節 業餘攝影濫觴

第三章 二戰後初期的臺灣攝影
第一節 唯美沙龍的寫意攝影
第二節 快門三劍客(攝影三劍客)
第三節 早期的直接寫實攝影

第四章 轉型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
第一節 報刊雜誌、電視廣告的影響
一、臺灣報刊前史
二、臺灣雜誌前史
三、臺灣電視台前史
四、臺灣廣告前史
五、臺灣早期攝影記者
第二節 「V-10視覺藝術群」的影響
第三節 南臺灣美術攝影的萌芽

第五章 鄉土文化運動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
第一節 庶民鄉土紀實與專題人像攝影
一、常民生活與鄉土紀實
二、早期人像攝影
第二節 《人間》雜誌影響下的專題紀實報導
第三節 文化地景攝影

第六章 多元跨域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上)
第一節 影像理論的影響
第二節 現代意識攝影
第三節 心象攝影的發展
第四節 美術攝影的展望
一、美術攝影形式的演變
二、裝置的美術攝影
三、平面的美術攝影

第七章 多元跨域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下)
第一節 臺灣女性攝影風格演繹
一、初期臺灣女性攝影家
二、臺灣新女性攝影家
第二節 專題影像藝術
一、新地景影像藝術
二、新紀實攝影影像
第三節 觀念影像藝術
一、編導與扮裝攝影
二、後設現實影像
第四節 造像影像藝術
一、形色藝術影像
二、換位擬像攝影

後記 臺灣攝影藝術迢迢路
參考文獻
附圖
附錄一 引述作品圖像來源
附錄二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藏臺灣寫真帖(總共93帖)
附錄三 日治時期歷任臺灣總督
附錄四 日治時期臺灣登記有案的寫真館及主持人一覽表
附錄五 臺灣近代藝術運用攝影裝置的作品(1985年至2003年為止)
附錄六 臺灣女性藝術家以攝影作為藝術創作的展覽
附錄七 創作者出生年表
索引 創作者姓名索引

表目錄
表1 每個章節主要書寫架構與內容
表2 「Group of Visual-10」(視覺藝術群)成立時之成員背景資料
表3 歷屆「V-10視覺藝術群」參展人
表4 1980年代後代表性的本土專題攝影
表5 西元2000年之前西方影像理論被翻譯的中譯書
表6 西元2000年至2016年西方影像理論被翻譯的中譯書
表7 西元2000年之前臺灣重要的攝影相關著作(不含攝影集)
表8 西元2000年至2018年臺灣重要的攝影相關著作(不含攝影集)
表9 1988-2000年間主要的美術攝影記事

 
 

謝誌

  本書十分榮幸集得眾人助力,從蒐集資料始得游本寬、胡詔凱、楊永智、杜宗尚、楊鎮豪等人協助;藝術家莊靈、黃伯驥、謝明順、林芙美、郭英聲、何經泰、張國治、高志尊、簡永彬、姚瑞中、洪世聰、盧人仰、黃子明、曾鈺涓、陳敬寶、汪曉青慨允圖像授權;以及李鳴鵰之子李道真、吳金榮義子吳榮訓、真理大學校史館、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願意無償提供寶貴的圖版授權,謹此敬申謝忱。

  本書有幸獲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書館出版中心挹注經費與人力,衷心感謝校長陳志誠鼓勵撰寫此書,圖書館館長趙慶河給予全書論述更趨精簡縝密的建議,以及本校出版中心同仁楊珺婷、吳秀純等人不辭辛勞協助聯繫等事宜,致上萬分謝意。

  感謝匿名審查委員們的費心審閱,給予鞭辟入裡的寶貴評審意見;張國治、簡永彬與胡詔凱三位老師,為本書撰寫精闢的序文;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洪世聰與祕書黃麗珍的支援;摯友呂筱渝的鼓勵,字斟句酌的詳閱初稿,謹此一併由衷致謝。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親愛的父母及家人,感謝他們給予無私無求的精神,支持我在他鄉工作與生活,才得僅以三年時間獨力梳理、構築這本橫跨一百六十餘年的臺灣攝影藝術史,全書約莫三十四萬字,難免有遺珠之憾,不周備之處懇請創作者與讀者海涵。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962001
  • 規格:平裝 / 500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會員評鑑

0.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0.5
|
2022/04/28
這本書有許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大多數片段都像是不斷在搜集並堆砌既有的現存資料,而沒有重新整理與解析的誠意,更缺乏明確的攝影史問題意識——例如,作者宣稱這本書是關於台灣攝影藝術的歷史,但裡面有許多歷史例子都不是基於「創作」或「藝術」的攝影史細節,感覺只是為了放進來而放進來。此外,莫名其妙的例子很多,最奇怪的地方是全書內文中列出了許多「插圖」的編號,但內文中幾乎都看不到這些「插圖」,要一直翻到全書最後才有一個「插圖」的出處列表,然後告訴讀者這些「插圖」其實都不在這本書裡面,而是要去看別的書,自己去找來對照⋯⋯有的甚至是指引到一個網址上的pdf檔,然後要人家看第幾頁第幾頁的圖。老實說,如果無法使用那麼大量的圖像資源,書籍本身就不應該用這樣的體例去寫,不然就是要花錢花時間去取得圖片版權。書裡內文寫說有插圖,正文裡找不到,要翻到全書最後列表才知道,作者講得圖根本就沒有收錄在書裡面(卻還是列了一大堆編號),讀者還要自己想辦法去找,很多甚至就只列一個網路超連結網址,跑到他人的文章內,我想這不是寫歷史書籍的正確態度,不但對讀者不尊重,對於其他提供這些原圖、並加以分析的原著作或原文章作者而言,也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作者根本沒有用正常方式進行「引用」,沒有在內文裡引述分析這些照片的評論意見看法,沒有引述自己是從他處看來這份資料,卻直接提及了人家文章裡的照片,然後在照片編號裡才莫名其妙地附上一個網路超連結,跑到別人的文章裡面(但照樣沒有完整地引述別人的文章來源)。

見微知著,這本書其他問題就不提了。
展開
user-img
0.5
|
2022/04/27
我抱著雄心壯志想要細讀,但發現從導論開始,作者的書寫方法就是不斷把巨量資料堆砌上去,像是流水帳一樣填補頁面,最後只能快速瀏覽完,卻沒辦法有深刻印象,不知道作者的核心在哪裡。

附圖也太少,根本就不像是一本關於攝影史的正常書籍,如果剪剪貼貼加上改寫就能夠當作是歷史書寫,那也未免太輕易了。

更怪的是,作者不但完全不避嫌地把自己列名為重要創作者(這真的蠻見仁見智的),更不吝嗇地在「多元跨域時期的臺灣攝影(上)」、「多元跨域時期的臺灣攝影(下)」兩個章節裡,「四度」用很大的篇幅「介紹」自己的作品,給自己的篇幅,比給姚瑞中以及許多前輩攝影家都還要「豪邁」,令人「印象深刻」。
展開
user-img
0.5
|
2022/02/13
這本書號稱是攝影史,但讀來感覺只像是一堆資料的堆砌,沒有清楚的問題意識,也沒有幫讀者消化並轉化成讀物的形式,很難讓人讀下去。感覺好像在看一個老師未經充分整理的教書講義,讀起來讓人很累,很多地方彷彿只是為了列舉許多名字,而無止盡地擴充篇幅。

附圖也很少,作者要大家參考這本書後附錄裡,所列出的旁山倒海而來的書目與網址,然後讀者要自己連上網站或找出這些書來,才能看到照片本身。這個設計,讓人覺得真的很匪夷所思,完全不像嚴謹著作使用圖片的方式。妳假如要討論這些照片,那不就應該設法取得這些照片本身,附在書中嗎?列出一大堆書名第幾頁,或者連上哪個網址(有的還是別人的部落格),哪有這種書寫圖像的方式?

說得直接點,那些攝影家與文章作者們,會希望自己辛苦生產或收集而來的圖像,竟然被這種方式「連結」而「引用」,而不是透過正式的「告知」與「授權」嗎?很多甚至沒有列出那些網路連結圖片出處的原始文章標題與作者名稱,而是一股腦就只附上一個網路連結,然後粗暴地要讀者去「看」別人文章裡曾經引用過的照片,好像直接闖到別人的文章裡取別人的圖(但因為作者根本沒有取得授權,所以只附上網路連結)。就算如此,等而下之,作者仍至少應該列出自己列舉的圖片,是出現在「誰」的哪一篇「文章」裡吧!只附上一個網路連結,只寫出圖像名稱,卻不列出圖像在這個網址的原文章標題與原作者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拿到這些圖片是自己突然蹦出來出現在這些網址裡嗎?真的蠻不尊重別人的!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7/13
1.作為一本歷史著作,作者卻把自己也列入代表性女性攝影家的名單裡,這也太奇怪了。

2.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早就已經不存在,並改名為「台灣圖書館」了,這本書卻還沿用這個舊名⋯⋯如果實地踏查到該館踏查所藏的臺灣寫真帖,怎麼會犯這種錯誤?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_領券折百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