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願意繼續被「能源危機」的陰影所恐嚇,
還是選擇從更宏觀的尺度思考能源問題?

  能源史該從什麼時代開始寫起?工業革命?——不,作者從石器時代開始寫起。打從石器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從「太陽」也參與其中的光合作用那裡,尋覓食物,累積肌力,展開演化史上的大躍進。

  進入農業時代之後,我們上天(風力)下海(水力),想方設法探尋地球上各式各樣的能源,凝固的太陽能(煤炭)、液態的太陽能(石油)、間接利用煤炭的電力,甚至最新科技的「人造太陽」(集合歐盟、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南韓各國的ITER計畫)。

  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獨特的史觀,是因為他認為我們應該從過去,人類馴化能源的百態中,才能了解到:能源用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各國為了可能的僅存能源,勾心鬥角,爆發戰爭。作者抱持歷史研究者客觀而實際的態度,帶領讀者認識,能源問題不應該只是侷限在特定的「環保」能源。如果連居住的地方,都要改種玉米、大豆,才能生產足夠使用的「生質能源」;如果為了要在海上插滿風力發電的風車,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能源來生產這些機具;那麼這是實際可行的未來能源嗎?

  這不是一本「警告世人,節約能源」的可怕預言書。頂著環境史大師的光環,作者從廣泛的歷史調查,深度解讀人類使用能源的種種百態,希望引發地球人對於環境與科技更深沉地再思考。

作者簡介

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

  克羅斯比與《槍砲、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德.戴蒙,有相同的研究旨趣,他們都想瞭解「為什麼是歐洲人統治世界?」,環繞著這個核心疑問,他們得出類似的結論,這一切都要從生態史與環境史的角度來解答。

  長期投注環境史研究,最膾炙人口的著作有《哥倫布交流》(The Columbian Exchange)和《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曾在耶魯大學、赫爾辛基大學授課,目前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他還投身民權運動,開設「黑人研究」相關課程,並活躍於當年反越戰的行動中。他關心弱勢群眾的歷史,不論是經濟上的,或是政治上的,特別是醫學史上的受害者,在疾病傳播的研究上自成一家之言。不論是哥倫布來到新大陸之前的原住民,或1918年流行性感冒大規模死亡的民眾,都是他的研究對象。

  結合以上的研究主題,他還進一步發展出科技史的研究興趣,寫出榮獲各方讚賞的書。例如:研究人類「拋擲」技術與火的Throwing Fire: Projectile Technology Through History、研究人類將萬事萬物都予以量化的The Measure of Reality: Quantification and Western Society, 1250-1600。

  作品曾榮獲「愛默生獎」、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 Prize、「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選書」的眾家肯定。

譯者簡介

陳琦郁

  台大社會學系畢,曾任萬象翻譯漢化部門專案經理,現為自由譯者,翻譯作品包括《劍橋印度簡史》、《葛登觀點》(早安財經)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部曲 慷慨的太陽贈禮
第一章 是夏娃摘了第一顆蘋果重要,還是烤了第一個蘋果派重要?——火與烹飪
第二章  獲得太陽恩賜的捷徑——農耕生活
第三章 哥倫布交流——風力

第二部曲 石化能源的時代
第四章 改變世界的動力(工業革命)——煤炭與蒸汽
第五章 新一波改變歷史的動力(運輸革命)——石油與內燃機
第六章 將能源傳出去——電力

第三部曲 第三個千禧年
第七章 To Do Or Not To Do——核分裂
第八章 人造的太陽——核融合
第九章 人類世

  【注】人類世:諾貝爾得主Paul Crutzen提出的概念,指十八世紀後,人類在地球史上越發重要的地位,造成的衝擊大到足以形成一個地質年代。

 

前言

  這本書是有關於我們人類如何取得能量,用以「做功」、運動肌肉、思考、狩獵毛象、播種與收割、建造金字塔、發動汽車、發射火箭、燒開水泡茶的一段歷史。做這些事情所需要的能量幾乎全部來自於太陽,能量以陽光的形式抵達地球,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將能量轉換成葉、莖、花、種子與根。動物,如我們人類,食用這些植物以及∕或者以這些植物所餵養的動物,然後獲得熱量,可以活動身體。

  邁向支配生物圈(或地球上任何我們想要支配的地方)的下一步,正是因為我們發現如何能夠取得生質物【1】中濃縮的太陽能量,例如燃燒木材,隨時隨地按照我們的需求產生光和熱。我們人類成為唯一能夠控制火,並且可隨意使用火的物種。有了烹煮食物(以事先處理我們無法消化或者不喜歡生吃的食物)的能力之後,人類即可更有效率地獲得各式各樣的營養。下一步是農耕。有了馴化過的農作物與馴化過的家畜後,人類獲得比先前更多的能量,同時再次擴張人口數與地理活動範圍。

  所以很快地,人類成為東半球大型動物中分佈最廣的一群,最晚不晚於一萬年之前,人類已廣泛出現在各大洲,除了南極之外。

  人類是發展成功的物種,但依照我們現代的標準看來,卻是力量很小的。人類「做功」的主要工具是透過身上的肌力,或動物的肌力。雖然到了西元一千年,我們有了風車、水車與航行船隻,但事實上人類社會仍然仰賴肌力;在許多老圖片中,祖先猛踩踏板,產生動力,以研磨穀物與汲水等等的景象,充分說明了此點。人類能夠無節制地增加,依照自己的期待改變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人類找到了比農耕與燃燒木材更有效率的能源取得方式。

  兩、三百年前,隨著我們發明了蒸汽引擎,踉蹌地走入石化燃料的時代。如同後來的內燃機,蒸汽引擎同樣讓我們得以利用古老生質物中的濃縮能量,這些古老的生質物因為地底的高溫與高壓,轉換成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然後,我們發明了新方法,將燃燒石化燃料所取得的能量,傳到數百甚至數千英里之外,這就是「電力」。如果沒有石化燃料,我們現有的科技文明根本不可能存在,現代文明是能源狂歡節慶下的產物。

  狂歡之後往往會產生宿醉。石化燃料遲早會枯竭,而且還造成令人擔憂的全球暖化效應。我們必須重新運用傳統的方法,如風車,去擷取太陽能源;同時發明新的方法,如太陽電池,而且(或者)還得使用新型態的能源。核分裂產生的能量足以滿足人類所有的需求,但是它很危險,令人不放心。核分裂可能演變成大自然放在人類世界中的那匹「木馬」。核融合可能是理想的解決方案,它模仿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問題是,我們還不清楚如何以實際可行的方法,將太陽製造能量的過程重新複製,或許我們永遠學不會。

  先前,人類曾多次創造發明,成功克服能源挑戰,如發明農耕與蒸汽引擎。然而,由於人類對於能源的無止盡追尋,將使得解決方案只是暫時的,能源挑戰永無止盡。

  在我邀請讀者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我要先感謝許多閱讀完整或部分草稿,提供修正與建議的朋友們(我只接受部分而非全部的意見,因此他們的責任有限)。我要感謝的人包括 Frances Karttunen、John McNeil、Steven Stoft、Kurt Keydel、 Vladimir Strelnitski、Jerry Bentley,以及很有耐性的編輯Steve Forman與Sarah England。

  【1】biomass,泛指由生物產生的有機物質,包括活著的農作物,或剛死去的動物屍體、植物廢棄物(如:雜草),但不包括埋藏地底,成為石化能源來源的動、植物遺骸。本書在特定處,會為了行文順暢,翻譯成「動、植物」。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723049
  • 叢書系列:座標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火與烹飪

大洪水時代,巨蜥和牠的妻子靈貓為了保存火種,於是將火種帶到樹上,那些無法爬到樹上的祖先們則變成魚類與其他形式的海洋生物,而當洪水消退時,沒有回到地面的祖先們就變成鳥類,唯獨巨蜥和靈貓……得以在陶壼中保存火苗,牠們可以用火嚇走或燒死其他動物。

——安達曼群島的翁吉部落傳說


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是一顆很特別的星球。其他星球有雷暴,也會噴發火紅熾熱的岩漿,然而就是沒有火。雷電和岩漿可以讓樹木和房屋燃燒,但它們卻無法自行起火燃燒,因為雷電是電,不是光,而岩石也不會燃燒。燃燒是一種特殊的化學作用,宇宙中只有少數的物質能夠燃燒,例如木材、草本植物、糞肥、人類的頭髮等有機物才可以,而由於光合作用的關係,地球上充滿了這類生物,並且還為大氣提供氧,讓起火與著火成為可能,事實上也無可避免。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具有很高的活性,換言之,它可以與各種元素化合。的確,除了惰性氣體之外,氧可以與所有的化學元素化合成複合物,因此,它是地殼上最常見的元素。其化合過程稱為氧化,而氧化速率各有不同。消化與鐵生鏽屬於慢速氧化,燃燒是快速氧化,火藥爆炸則是超速氧化。

地球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即擁有會生火以及控制(馴化)火的居住者:我們人類。當我們的祖先學會製作刀具以及石斧時,他們只是將自己不濟事的牙齒與指甲予以延伸,當他們學會用火時就不同了,這是真正空前的歷史大事。猿人和猩猩等動物會玩熱煤球與火焰,但這只不過是小把戲,就像小狗可以用兩隻腳站立。只有人類有此等膽量與靈巧的手法,去發展這樣的技術,或者說「火的文化」。達爾文認為,能夠透過便捷且可靠的新工具來善用有機物中所積存的太陽能,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大事,除了發展出語言之外,沒有其他事件可與之比擬。

火為我們的祖先照亮夜裡與洞穴裡的路,也協助他們對抗掠奪者,對於居住在非熱帶地區的人們,更因為火而得以在寒冬倖存。此外,祖先們用火來讓矛尖變銳利,以便獵捕更巨大及更危險的動物。火還讓他們得以焚毀森林,看清楚草地上有哪些可以獵殺的動物,以及應該避開的動物。火也可以用來焚毀陳年灌木叢、枯麥稈與樹葉,以便將空間讓給鮮嫩的綠色植物,這些植物的用途可多了,例如:用來吸引美味的鹿前來。因為火的關係,我們的祖先擁有無上力量,可以征服各種植物群、動物群與地形,這是先前任何生物不曾擁有的支配力量。

因為馴化火而獲得的最大好處,也許是在,不,肯定是在,我們一般並不認為足以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情之上,我指的就是燃燒食物,以及吃了食物之後燃燒我們的身體,我指的是烹飪。

會員評鑑

2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0
|
2012/02/04
這本書的翻譯相當令人傻眼。
捨棄通用的“生質能源”不用,而將biomass翻譯成莫名其妙的“動/植物”(p.9),還有secondary mover譯成“次要動力”更是令人不解其意(p.19)。
相信一路看下去還會有更多類似的“驚喜”。
展開
user-img
3.0
|
2011/06/09
在還沒閱\讀本書之前我相當期待能夠從中獲得許\多啟示,或至少能享受一些知識的盛宴,但是若就知識的獲得而言,本書只能說得上平淡無奇,以本書第一部曲「慷慨的太陽贈禮」而言,不過就是很尋常的古代的農牧史,近百頁的內容與「太陽」沒有多少關係,取這種章名無疑地是想要搭熱門的「太陽能」話題列車吧。

第二部曲「石化能源的時代」的前半段提到的是古代的「礦業史」,後半段論述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演進和一些事件發展,測重於「歷史報導」,而非「分析觀點」,坦白說,這些東西對於一個現代人而言,一來過於粗淺,二來,這些資料型的報導在網路上都可以搜尋得到。

第三部曲「第三個千禧年」這篇章一共有三篇文章,與前兩部曲不同的是,作者終於提出自己觀點,那就是要勇敢地「擁抱核能」,其文字之偏頗相當讓我感到憤怒,其內文提到:
「因核子意外致死的機率不會高於被流星撞擊的機率。」p.217
總按:這四十年來被流星撞死的人會高於車諾比死者或未來福島的可能貍難者嗎?

「車諾比鄰近地區….受害者並非死於放射線,而是因肺炎、麻疹或其他感染而致命。」p.220
總按:廢話,用這種邏輯,那麼也不會有人死於車禍,因為那些人是死於失血過度、內臟破裂…等。

「放射線不過是一種自然界本來就有的現象,每個地方都存在著微量放射線…..」p.224
總按:用這種邏輯,性侵的色狼不也是部份人類的天性,每個地方都存在,所以可以不必大驚小怪。

「核子反應爐能提供安全廉價…..的能源」p.227
總按:安不安全已經不必爭辯,但真的廉價嗎?以日本的福島核災,她們為這場核災付出了多少代價,至今仍無法估計,我保守認為恐怕得減損日本連續幾年的經濟成長率到零以下。

偏頗的觀點、毫無同理心的傲慢技術官僚心態,這不禁讓我想起納粹那群冷酷的科學家,當他們精於計算猶太人的屠殺計算式時,便會發現當科學凌駕人性,是一件多麼毛骨慫然的事情。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科普、電腦】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愛的繪本展
  • 台灣廣廈
  • 春季電腦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