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Weighing the Soul -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Beliefs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知道靈魂有多重嗎?
麥克道格量給你知

牛頓永遠是對的嗎?
勇敢的楊氏可不這麼認為

如何躲過天打雷劈?
富蘭克林跟威爾森有不同的見解

化學家是現代鍊金術師嗎?
費雪慢慢說給你聽

科學家有什麼神秘信仰?
本書為你大公開

  二十世紀初,有一個醫生想知道靈魂到底有沒有重量,他嘗試測量人在瀕死之時體重的變化,認為減輕的部分就是靈魂的重量。聽起來恐怖又搞怪,是吧?但真正的科學的進展就是這樣:總是有科學家想出一些當代人斥為荒謬的想法,但他們不顧別人的冷嘲熱諷,不管別人的反對甚至迫害,仍然堅持己見。這些想法中,有些真的行不通,有些無法存活太久,但也有一些歷經各種考驗,成為後代科學家奉行的準則。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雪在《靈魂有多重?》中講的,就是這些勇於堅持己見的科學家,提出了哪些搞怪的想法,讓科學巨輪跳脫常軌,加速前進。

作者簡介

費雪(Len Fisher)

  在學時攻讀的是化學與數學,但是費雪的學術研究觸角很廣,包括:物理、食品科學、生物醫藥研究,甚至哲學。他目前正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物理系擔任訪問研究員,花了許多時間寫文章、上廣播電台與電視,跟大眾講述科學家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費雪因研究泡餅乾的科學,獲得199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也曾因《搞笑學物理》(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贏得2004年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

譯者簡介

葉偉文

  1950年生於台北市。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保健物理組)。曾任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處放射實驗室主任、國家標準起草委員(核子工程類)及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的評鑑技術委員(游離輻射領域)。現任台灣電力公司緊急計畫執行委員會執行祕書。

  譯作有《愛麗絲漫遊量子奇境》、《矽晶之火》、《小氣財神的物理夢遊記》、《幹嘛學數學?》、《物理馬戲團I?III》、《數學小魔女》、《統計,改變了世界》、《數學是啥玩意?I ~ III》、《葛老爹的推理遊戲 1、2》、《典雅的幾何》、《太陽系的華爾滋》、《一生受用的公式》、《看漫畫,學物理》、《詭論、鋪瓷磚、波羅米歐環》、《迷宮、黃金比、索馬立方體》、《統計你贏的機率》、《蘇老師化學黑白講》、《搞定幾何!—問數學博士就對了》、《別讓統計圖表唬弄你》、《搞笑學物理》、《費曼手札》、《刻卜勒的猜想》、《神奇數學117》《蘇老師化學五四三》、《牛頓物理駕訓班》、《蘇老師化學聊是非》、《相對世界的美麗》、《薛丁格的兔子》、《靈魂有多重?》等三十多種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並曾翻譯大量專業作品,散見於《台電核能月刊》。

 

目錄

序 科學在搞怪中前進 6

第一章:靈魂有多重?  10
你覺得靈魂神秘不可測嗎?就是有人硬是想辦法要測出來!
量度捉摸不定的「能量」是科學,為什麼找出靈魂的實驗不能算科學?

第二章:搞怪伽利略 37
伽利略到底是在哪裡做自由落體實驗?
是傾斜的比薩斜塔、還是人來人往的聖馬可廣場鐘樓?

第三章:牛頓惹的禍 65
凡是牛頓說的,永遠都是對的!真是這樣嗎?
勇敢的楊氏,即使偉人在前,還是只認真理不向權威屈服。

第四章:如何躲避天打雷劈? 93
避雷針到底是在避雷還是引雷?要尖頭還是圓頭才有最佳效果?
富蘭克林跟威爾森高手過招,吸雷引電做實驗來一論高下!

第五章:化學鍊金術 117
鍊金術師是古代的化學家,化學家是現代鍊金術師,
看現代化學家如何用化學實現鍊金術師的點金夢!

第六章:電出生命 141
在電影裡,科學怪人靠電來啟動生命;在水裡,電鰻放電就像體內有發電機一樣,
科學家想知道,神秘的電與同樣神秘的生命之間,到底有何關係。

第七章:生命是什麼? 167
對於瞭解生命的本質,有些是科學可以告訴我們的,有些是科學無能為力的。
人類這麼複雜的生物,是如何從一個受精卵發展成功的呢?

第八章:結論:科學家的神秘信仰 199
科學家需要靠某些神秘的信仰,才能解釋宇宙萬物如何運作,
講證據重邏輯的科學家,為何會無條件接受這些與一般常識矛盾的信念?

附錄 203
附注 220
誌謝

 

科學在搞怪中前進

  所有的真理都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倍受嘲笑;其次,受到激烈反對;最後,理所當然的被接受。——叔本華

  這本書介紹一些科學家的故事。他們的想法對當時的人而言,實在是很詭異、古怪,甚至愚蠢透頂,但他們不顧別人的冷嘲熱諷,不管別人的反對甚至迫害,仍然堅持己見。他們的想法中有些確實是愚蠢的,而且這些想法的絕大部分(幸好不是全部)都很快的銷聲匿跡。然而其中有些想法,儘管在當時有些怪異,但卻經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終於被大多數的人接受而存活下來。我們這些所謂的科學家(包括我自己在內),就是靠著這些存活下來的想法過日子的。

  在外界的眼中,我們這些「科學家」的行事風格與想法,還是顯得怪里怪氣的。記得有一天傍晚我太太回家的時候,發現我騎著她的腳踏車在街上閒逛,但是我把車輪上的螺絲帽都卸了下來。她看了大驚失色,想我是不是頭殼壞去了。其實我是在對一名電台採訪記者解釋,伽利略和牛頓發現的物理定律違反一般人的直覺;這些物理定律預測,沒有螺絲帽的腳踏車仍然可以安全上路。我太太在當時對科學家有個簡短而尖銳的評論,說我們是一群缺乏常識的人。這句話不但給錄了下來,而且還透過廣播網,傳遍全國。

  我太太在某些地方倒是說對了:科學和常識通常並不攪和在一塊兒。這其實不能算是科學家的錯,如果要怪的話,也應該怪大自然。那些對大自然的行為提出很古怪想法的人,其實是百般無奈而且迫不得已的,因為他們瞭解,當時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智慧(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常識),並不足以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的科學家同儕,主要的興趣多半在維持現狀,不同於一般人認定的科學家印象:以冷靜、理性的態度來接納新的觀念與想法。而那些有前衛新觀念的人常命運乖違,輕則失業,重則喪命。一般人以為科學是有條理、有秩序的進程,但這些人的遭遇證明了這個形象是多麼虛假。

  其實科學的發展,很像一支行進中的隊伍,裡面有排頭也有排尾,每當在行進路線中碰到革命性新想法路障時,整個隊伍不得不被迫改變行進方向。這本書就是追尋科學發展的道路,透過那些強迫隊伍轉彎的故事,讓我們看看多少與當時的常識大相逕庭的古怪想法,現在卻被科學家拿來理解、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它也揭示在科學發現的真實過程中,往往分不清提出來的是聰明或是古怪的想法,只有在事後回顧時,才能真正分清楚這兩者。

  因此,我們知道,如果要想得到真正的原創性智慧及實質的發展,有時候必須有雅量,能夠容許或接納一些可笑的傻事兒。如果我們無法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創見,什麼是胡說八道,最好放聰明些,不要笑得太大聲。

在歷史中探求科學進展

  我本身是科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因此在敘述早年發生的科學故事和科學家時,用的是科學家的立場與觀點。在閱讀他們原始的日記、論文和筆記時,我經常發現,這些文稿的主人翁,對事情的思考模式與現代的科學家完全不謀而合,只是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問題,且處於不同的環境;當時所瞭解的大自然運作方式,當然與我們現在所瞭解的大異其趣。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我發現他們掙扎著想要瞭解大自然的心情,居然和我小時候想瞭解各種事情(雖然沒有成功)的心情一樣,比如說伽利略對運動的研究,愛因斯坦對光、空間和時間的闡述。我在這本書裡加了一點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部分原因是想告訴大家,在研究科學的時候,孩子氣的想法未必不是好事,但主要還是想表示,要瞭解科學並不一定得是個天才,只需要一點點的堅持,以及希望能知道真相的渴望。

書末附注有意思

  很多書的附注,總是塞滿了令人望而生厭的無聊細節和數字,但是本書的附注卻大不相同,是一些很有趣的細節,特別設計可以和本文分開、獨立閱讀的。你在附注裡可以找到一些不尋常的、古怪的、有時還帶點情色的小故事。還有一些不能割捨的細節或故事延伸。把它們丟掉實在太可惜了,但如果放進本文,又會影響故事的文脈,不能一氣呵成,因此,我把這樣的內容放在附注裡。

  不管你是與內文交叉閱讀附注,還是分開來閱讀,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告訴你們,在實驗室與大自然中的科學是怎麼進行的,並且告訴你們科學家也是人,和大家沒什麼不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178254
  • 叢書系列:科學天地
  • 規格:平裝 / 294頁 / 14.8 x 20.5 x 1.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曾經參加過澳洲某個廣播電台的科學叩應節目。有位建築商在節目裡聲稱,他可以憑意志力改變自己的體重,他說只要站在自己浴室裡的體重計上,然後彎腰,集中精神,體重就下降了,降幅可達1公斤左右,從磅秤的讀數的改變,就可以證明他的話不是騙人的。

當時,節目主持人真的相信這個人能憑意志減輕體重。其實這位建築商並不是唯一掉落這個陷阱的人,在我們之中,哪個人不是經常在體重計上,上上下下,然後挑一個最滿意的數字自我安慰?我告訴這位建築商,可能是他的體重計對他站上去的位置很敏感,站在不同的位置會得到不同的體重讀數,但是我祝賀他,為了自己的信仰做了一個很科學的試驗。我的祝賀是誠心誠意的,因為真正的科學就是檢查自己相信的事情是否符合現實,而這個過程常常牽涉到很精確的度量重量。

科學家就像節食者那樣,對度量重量這件事全神貫注,毫不馬虎;節食者想要的是減少重量,但是科學家要的是發現它,因為我們從度量重量的過程中學到的有關大自然的知識,比其他任何度量都要豐富得多。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是英國皇家學會的主要贊助者,曾經嘲笑學會的會員「整天不做別的事,只是在度量空氣的重量」,但這樣精確的度量終於揭露空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是由不同氣體混合在一起所組成的。而在另一方面,熱似乎也應該是一種真實的物質,像是一種可以從較熱的地方流到較冷之處的稀薄液體,且當熱流進某個東西之後,會使它稍微膨脹起來。然而,企圖度量熱的重量,終究徒勞無功、白忙一場,迫使後來的科學家只得承認熱並不是一種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以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存在,而這種非物質的形態我們現在稱之為能量。

熱還不是人們想要秤重的唯一非物質形態。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墓室壁畫上,我們看到狼頭人身的陰司之神阿努畢斯,拿著一副天平,用羽毛來度量剛死亡的人的靈魂。在二十世紀之初,美國醫師麥克道格(Duncan MacDougall)也曾使用現代的天平,企圖量測剛離開過世軀殼的靈魂。麥克道格認為,如果人的身上真有靈魂存在的話,它一定是某種實體物質,而他的實驗結果似乎也支持這種看法。本章將介紹這些實驗的故事(這整個事件的過程,與十八世紀末科學家在尋找熱的重量時非常像),並且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家很輕易的就能接受像能量這種神祕的、沒有重量的非物質觀念,卻無法接受麥克道格實驗結果的有效性?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好清楚解釋了科學信仰的真正本質,也讓我們瞭解科學家在自己的信仰被其他科學家和社會大眾接受之前,那種心理的煎熬。

靈魂究竟在哪兒?

我從小就對自己可能有靈魂的想法感到雀躍不已,這是小時候教會裡,主日學校的老師灌輸我們的,而老師總是再三的回答我關於靈魂在哪裡的問題,他們說靈魂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最早的科學實驗,就是對著鏡子拿起手電筒照著喉嚨深處,看看是不是能瞥見躲在身體內的靈魂,當時我想像靈魂會是像軟糖似。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07/09/20
科學不科幻,那還剩什麼?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讀後感
文/oeo

「所有的真理都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倍受嘲笑;其次,受到激烈反對;最後,理所當然的被接受。 —叔本華」這是「靈魂有多重」一書開頭就用上的一句引言,其實我認為故事還沒完,話也沒有說完,後面的劇情是這樣的:人們接受了一個真理,繼續用嘲笑、激烈反對、接受下一個真理!
其實費雪這本「靈魂有多重」並不如書名與宣傳所要傳達的那樣輕鬆搞笑,相反地,它的內容無論從故事或是科學的角度,有時還算相當細膩嚴肅的!費雪也認為要了解科學並不一定得是個天才,只需要一點點的堅持,以及希望能知道真相的渴望!
這本書又讓我聯想起另一套科普書:「空想科學讀本」,若說「空想科學讀本」是要消遣、分析虛構的科幻人物與情節,那麼「靈魂有多重」就是要分析、消遣真實的科學家與科學發展了!去量「靈魂有多重」是一項近似科幻惡搞的實驗,但從動機與屬性上,這也許\就是現代科學研究(至少在國內)所非常欠缺或永嫌不足的!
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現在做一項研究或寫一篇論文,都要寫一段「研究動機」,但是很多人捫心自問或就你所知:有幾篇是「真」的?有幾篇是「夠力」的?有幾篇是「漂亮」的?所寫的真的都是研究者和研究主題之間所發生的真實關聯嗎?關心著全世界的福祉?還是只是一種形式要求,一種名利工具,一種成就手段?簡單地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態度與氛圍真的太稀薄了!當研究者面對或談論研究對象與主題時,散發出一種「津津樂道」引人入勝的神韻實在太少了!
書中還有一些我們平日只知結果,不明由來的「科學典故」,例如伽利略,他的精采說法,用科學解構宗教,解決在但丁神曲中「地獄」的確實位置大小。雖然這個說法後來發現它不符合日後受刺激後全力投入的「尺度理論」,也就是當初他所詮釋的這個地域結構注定崩塌!更慘的是,伽利略即便風光一時,最後還是受教會審判,屈服並公開宣示:「放棄、詛咒並厭惡地動說(地球繞日運轉)!」遭判必須終生受到軟禁!
書中還提到了探討「光」本質的布雷登與楊氏的「神鬼交鋒」,鍊金術(點石成金)與化學的曖昧關係,以及機械論(生命可由物理定律完全解釋,如達爾文)與生機論(生命除了物理現象,還包含一些”別的東西”)的世紀大戰。每每顯示,以「人」為載體去尋找「真理」,本身就存在著許\多微妙、侷限、潛能與複雜。在生命構成一段中,作者提到:「祝瑞胥終其一生都相信生機論。後來他放棄科學,擔任某靈魂學會的主席,但還是保持科學家所具有的正直態度,用質疑的態度檢驗各種所謂的靈魂現象。身為哲學家,他相信靈魂是存在的;但是身為科學家,在經過事實驗證之前,他不會主張靈魂現象是真的。或許\他留給我們的真正遺產是,他讓我們清楚看到兩種不同形式的信仰,可以存在於同一個人的身上。如果他對兩者都抱持真誠的態度,它們不一定是水火不容、互相矛盾的。」這一點稍稍撫慰人心!
我們想當然爾認為莫名其妙,天馬行空的怪想法,常常才真是逼近的真相的門窗,而那些「深信不疑」的定理、常識,也許\也是科學上的一些「神秘信仰」,例如書中提到科學上的超距作用力、力、場與能量等等,它們可受檢驗、公評的程度,並不會優於抽象虛幻如「靈魂」這樣的「東西」!如此,我更不知科學這個東西的「客觀標準」是什麼?如果少了樂趣與想像,如果沒有一丁點熱情與開闊的胸襟,科學還剩下什麼?
那天才又在書店看到一本,用一句以前就曾聽過的話為名的書:「其實佛不是佛,你不是你!」有時我也在想:「其實科學不是科學,科幻不是科幻」而當中的一種解讀與重構也許\就是:「科學原是科幻,科幻才是科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科普、電腦】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愛的繪本展
  • 台灣廣廈
  • 春季電腦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