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人間散策

人間散策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金鐘編劇吳洛纓以「臉書」作為她的「數位公開日記本」,誠實以告,
毫無保留,將自2011至2015這四年來所發表之貼文,首度集結成書。
  「因為如此公開,所以無比無比私密。如果不是如此私密,我不會看見一個編劇、作家、
寫者的不安靈魂,像秋天一陣風來過之後的落葉,躁動也直切地,滾動著四年,彷彿她身體裡還儲存有數個世代的青春,想要持續推倒真實世界。」
(小說家、編劇、雜誌人|高翊峰)

  有時,在上一個念頭與下一個想法之間,會斷電一樣閃過一個切分音符的長度,如果有縮時攝影,那應該是一條銀白色的絲綢從身上拂過,或者一條星河,在眼前流淌而攝受你的魂魄。

  然後你回來,繼續這百無聊賴的人生。

  我的A面是觀世音,B面是觀落陰,請你兩面都要聽,謝謝。

  「我在FB這片看似湛藍的海面下狂舞,只是浮潛,你會看不見我。
  這就是我的本生,如果你喜歡,就拿去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洛纓


  新北市板橋人,自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畢業,於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取得碩士,臺灣知名影視編劇。

  曾於國內多所大學開設表演、導演、編劇相關課程,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專職影像編劇、劇場導演與戲劇教學

  導演同時製作過十多齣舞台劇,發表於報刊雜誌戲劇評論上百篇,翻譯著作數種。曾與多位知名導演包括蔡岳勳、瞿友寧、鄧安寧、陳銘章、許肇任、萬仁、林志儒等合作。以《白色巨塔》榮獲第四十二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並以《痞子英雄》入圍第四十四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
 

目錄

那些足以貼文的碎時光,與愛--高翊峰    
本生(代序)--吳洛纓    

第一章    
據說到岡仁波切山轉山一次,就可以消去這一世的業障。那下山之後一切歸零,我又開始劇烈地造業,那是始料未及的。

第二章
這個春天的某個早晨,幾乎整夜沒睡的昏聵中,決定立刻斷絕手上的工作。
我可以做到死,不能拖著整組夥伴們陪葬。
但接下來整整一年,我都懷疑自己書寫的能力,是不是已經被收回?
這只是悲劇的開始。
無法書寫,我的人生何以為繼?
    
第三章    
我正在飾演的編劇或母親的角色,從來都不是我的夢想。小時候我想當老師,小學時還教了不少鄰居小朋友ㄅㄆㄇㄈ。中學起儘管我已經開始寫小說,我最想做的工作卻是記者或者浪人那款遊手好閒。
大學時我的主修是導演,卻在研究所時期開始做起理論與劇本分析。後來,上面這些工作我全都做了。真有人在管你的理想追求嗎?老天一定是靠電腦程式分配人生,你以為祂有空一張一張讀你的夢想清單?

第四章    
有時,在上一個念頭與下一個想法之間,會斷電一樣閃過一個切分音符的長度,如果有縮時攝影,那應該是一條銀白色的絲綢從身上拂過,或者一條星河,在眼前流淌而攝受你的魂魄。
然後你回來,繼續這百無聊賴的人生。

第五章    
我從小就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不是被病毒感染到差點變成小兒麻痺好一段時間不能走路,天生腎功能不好而被禁止鹹味,一杯一杯中藥多苦都能喝。小學有一段時間,因為貧血每隔一天要注射什麼讓血變得健康一些。常常在吃補品,包含豬腦。任何一種中藥味我都能欣然接受,一直到大學畢業前的癌症來到劇情演出最高潮。
化學治療的時候我常常看著窗外,轉移那個無法形容的痛苦。想著放逸的大學生活我常嚷著不要活過二十歲,而現在教訓來了,祂讓你生不如死,看妳還敢放肆造次。
然後二十、三十、四十,我都好好活下來了。身體的孱弱依然讓我感到自卑,但老去變得不那麼可怕。對於死,也終於心平氣和了。

第六章    
每年夏季入秋的時節往往是我最難熬的時期,過敏、氣喘、感冒、憂鬱手牽著手來拜訪,是一種巡禮的概念。
所以秋天是我的起承轉合第三幕,戀愛了、想分手、換工作、做演出、結婚或者離婚這些人生中戲劇性的情節,經常會發生在這種又熱又涼的時候。
當天真正冷下來,一場熱鬧就過去了。
往往我思秋,不思春。

第七章
人到中年,總喜歡頻頻回首,為將來的遺忘做準備。
如果記憶可以被選擇,我們會想留下些什麼?
再多的滄桑如果練不出一點真誠,也不過是風聲呼嘯而已。
你準備好走向那個老去的國度了嗎?對,就在死亡的前一站。
老與病是人間最後的觀測站,過了,我們就破關了,至少我是這樣想。
 

推薦序

  那些足以貼文的碎時光,與愛


  讀這本書稿時,我突然想起,曾經有一次,我關去臉書約莫兩個月的事。我不確定,為何要談到這件事,彷彿關臉書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次動作。我不知道,這其中的意義,會不會大於從北京回來之後、突然沒有再買爵士樂CD的這件事。

  使用臉書後,因為雜誌編輯工作的習慣,我開始思考臉書的意義。到目前為止,我想過幾次在臉書上試寫不擅長的詩歌;想過透過臉書尋找過去酒保時期的朋友、學生時期的階段性同學、雜誌編輯初期的寫手攝影師,以及那些曾經愛過的人;也想過一部透過臉書的形式平台完成小說⋯⋯但這些很尷尬地都失敗了。

  我個人臉書目前的功能,是替自己與下一代留下共同生活過的日常紀錄,以及方便找到我、接觸工作細節的私訊平台。

  在全球性的社交熱潮下,像我這樣有些扞格感的用戶,只是臉書淡淡悲哀的管理者。

  在我認識的臉書朋友中,洛纓,她以臉書完成了這本書。

  或者我不應該稱它為一本書?而是劇作家吳洛纓自2011.9.26~2015.8.16這四年來的數位公開日記本。因為如此公開,所以無比無比私密。如果不是如此私密,我不會看見一個編劇、作家、寫者的不安靈魂,像秋天一陣風來過之後的落葉,躁動也直切地,滾動著四年,彷彿她身體裡還儲存有數個世代的青春,想要持續推倒真實世界。

  透過這本將臉書貼文而成的集子,我竟然快速經驗了她這四年來、如同齒輪般彼此卡楯推動以轉動日子的所有情感。按時間的流動編集,這個島嶼的季節溫度、革命變動、社會假面,也在這裡頭,不停刻鑿著一位寫者的骨肉。

  我總是在讀著讀著的時候想到,臉書這個平台可以承載與溝通什麼?

  這個提問,以全球的臉書用戶來看,有些愚蠢了。但也簡單如同一與一的無限加法。

  個人臉書一直都裝著一個人。

  就數量上,臉書試著溝通的經驗,一如海裡的一隻沙丁魚想與另一隻沙丁魚對話。漸漸地,溝通形成沙丁魚群。我試想,有一隻沙丁魚,她,以大於本書紀錄四年的時間,無所畏懼地成為單隻離群的沙丁魚,潛入更深的海層,想要試著溝通的不是另一沙丁魚群,而是她遺落在深藍裡的自己。

  這一趟潛航的過程,在臉書上四年,累積出一具渴望愛與被愛的身體。

  她對愛與被愛的渴望,巨大得讓不斷深潛的沙丁魚,在逐漸暗的海層裡,慢慢自體發光。如何有光?我以為,是她曾經真的死去,知道死的近,體驗生的極度為難。因為2011年的一趟轉山,卸下了皮囊;因為年輕時的病體,重生出對生之醜陋的決絕意念,以及還值得活得有愛的種子。

  在這些日常留下的文字裡、句子裡、故事裡,經常出現相當於詩的緞子,柔軟、乾淨、經常透亮,抵達情感的渡口。

  「像在被二列高鐵夾殺般的工作結束,車上突然傳來劉文正唱的風兒輕輕吹……那是然澤自小的安眠曲。一直一直繃住的什麼,差一點要瓦解了。只差一個指尖的距離,所幸還是讓它過去了。風來了,風走了,如常。」(2012/02/07)

  讀到她留下的這段羽生羽死記憶,我反問自己,在這個世紀符號的社群平台上,如果一陣風來了,我能留下什麼?我還貪戀著某種時光?我能否越過時間,試圖留下,一些些關於愛的索引?

  如果,「我是用自己寫詩的人。」(2012/10/29)

  那麼,我呢?我能否有勇氣在自己的臉書一角,貼文:我這輩子的身體,都在為小說田野調查。

  之於小說,我以活著醒著的時間,進行著肉身田調,再試試這些忽胖或瘦的體感記錄資料,能否換來幾個足以說服自己的故事。同時的,我也疑惑著,活著這件事,能否簡約成一句引言?如此減法後頭要付出的,那稱為代價的,會是什麼?

  每每想到這類的問題,我也和她一樣吧,也會在臉書上留下一些喃喃自語,像是慌了的魂,在滿是霓虹喧囂的人間曠野裡,不知道下一步該是東南或者西北。而這種沒有方向的日子,十分懂得重覆,像似不願意停下的輪迴,一如她這樣寫下:「我要和你一起去你們去過的任何地方,這叫做複製+貼上。」(⋯⋯)

  複製+貼上。複製+貼上。複製+貼上⋯⋯日子就這樣一直一直,A面可能生B面如果死,如此運轉下去。我意識到,在這樣的貼文後頭,不論填入時間的哪一天,都只是泥沼。然而,這種陷溺在污穢裡的吶喊,可能都是她、是你、是我無法脫離的生活。
在她哀嚎的時候,還好還好,還有一絲絲、隱隱約約的愛⋯⋯讓人稍稍安心?

  不,讀得愈多,愈無法安心。解藥呢?該反問的是,入病了嗎?不,活著就是活著本身的抗體,一如寫與複寫。所以,她就在她寫的文字裡,沒有閃躲。

  不是嗎?否則這本貼文集子裡,滿是對臨死、靠近死的意念,但也同樣對生的無比戀戀執著。

  我想,這不就是活的人間迴旋?

  在看似繞轉的時光排序下,可以發現她從這一年不停呼喚去年、前年,以及更早時候的她自己。在一陣陣人間的山谷回音裡,我正在讀的這些臉書貼文,可以不是詩、不只是小日記、不全然是那些想要把心跳速度試著排序的醒來與睡去。

  最終,可不可以不要是文本,而是她試圖整理、但依舊亂糟糟的人生?

  一天一天,讀著她。這樣的人生,經常就是舔一口切片檸檬,然後在眨眼的一瞬間,不為人知,痛了一下。但她都試過了,一天一天,寫下。

  除此之外,偶有斜陽的人間,經常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如。

高翊峰--小說家、編劇、雜誌人
2015/10/2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24352
  • 叢書系列: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本生(代序)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

連我自己都感覺好像和讀者(觀眾)相當熟稔,我試著釐清這樣的錯覺打哪來?以我寫過也播出的劇本量來算,已經超過兩百萬字,只是那些字句都化成聲音光線顏色,在某個人聲中被誦讀,在某個詮釋者的心裡再創造。這些劇本從不曾出版,除了我與拍攝團隊,很少人見過它們本來的樣子。

它們誕生的過程就如同此刻,在這張木餐桌上,用這第四台筆電,襯著窗外蟲鳴與黑暗,一個字一個字被敲擊出來。

我從電子報新聞台開始在網路上書寫整篇的文字,接著有MSN的平台。而我未曾認真去經營過一個部落格,那些版型分類、網頁規格、對我慣常一洩千里的節奏是很大的干擾,然後臉書出現了。

從2009年開始,到書成此刻,我在FB上一共寫了五十多萬字。乍聽這數字自己也嚇了一跳。原來FB才是我最好的朋友或情人,我竟然對著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文字裡有我的當下、回憶、歡愉以及對人世常有的喟嘆。

如果是編織,那該是一條多麼繽紛斑斕的長巾,用來替代一道彩虹,或者替時間裹屍,都好。

我決定了一種形式:我要用FB的內容來「編」這本書。像寫劇本必然會做的鋪陳結構,像導戲一樣地要求節奏精準。雖然做戲都是以假亂真,「這本書」卻是真材實料,是一個擁有多重身分的真人確確實實在你眼前活了四年。

2011年9月,我參加了一個全程茹素的「團體」到圖博旅行,我們的領隊是藏傳佛教的出家法師,原來她就是導遊,在五十歲那年剃度。我們的成員包含美籍的瑜伽士、來自澳洲的教師、來自南方中鋼公司的登山友、在臺灣出家將近二十年雲遊四方的兩位澳洲比丘尼、台商、在媒體工作的文字與攝影記者、剛剛離開一份工作正在思考人生方向的年輕女孩、才新婚因為工作即將移居新加坡的夫婦,以及來自臺灣的在家居士和佛教徒,其中大多數都是在桃園機場才初次見面。

看似複雜的組合即將一起走上將近一個月的行程,其實目的非常單純,這趟行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為了去岡仁波切山轉山,從四千七百公尺開始徒步,登上最高處五千八百公尺再下山,這樣走上三天兩夜。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6/03/25
這是一本真實、赤祼祼的日常書寫,我看的慢、理解能力也慢,即使手在散著熱,仍然讀的欲罷不能,在閱讀之間,對這樣的勇敢在心裡產生要更努力的意念。

停留在第4章節裡,眼看就快到最後一章,怎麼也捨不得前往,這種感覺就像把書讀完就得一去不回頭,必須道別般難受。

我喜歡看書,雖然讀得不多,但是打從心底喜歡這本書,從封面/封底的設計,不只是那張照片,更多是觸摸的樸實、柔軟而不傷人的紙質,都給人一種舒適感。

日前參與所在城市講座,遇見傳說中的本人:真誠、溫暖並在言談間熱切的分享光和熱,心靈得到啟發,有了大勇敢,若還有機會,真心希望你也能一起。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 山德森之年The Way of Kings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